第5章 百家姓·周(3 / 5)

周成王年幼(年仅13岁),无法亲政。周公旦主动承担起“辅政”之责,辅佐成王治理天下。然而,这一举措引起了管叔(武王三弟)、蔡叔(武王五弟)、霍叔(武王八弟)的不满——他们认为周公旦有“篡位”之心,于是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三监”指管叔、蔡叔、霍叔,他们被周武王派往商故地监视武庚)。

面对叛乱,周公旦沉着应对:他首先向召公奭(shì,武王四弟,周王室重臣)、太公望(姜子牙,西周开国功臣)解释自己摄政的初衷,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随后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叛乱,杀死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旦主动归还政权,回到自己的封地鲁国。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于周姓望族“汝南周氏”,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江东周郎”。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建立东吴政权,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实际约2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全国。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孙权内部出现“主战”与“主和”两派:主和派认为曹操兵力强盛,东吴难以抵挡,主张投降;而周瑜则坚决主战,他向孙权分析局势:“曹操虽号称百万,实则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且曹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士气低落;此外,曹操后方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威胁其侧翼,因此曹军并非不可战胜。”

孙权被周瑜的分析说服,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率吴军主力(约3万)与刘备联军(约2万)共同抗曹。周瑜与老将黄盖商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假装因与周瑜不和而投奔曹操,为火攻创造条件;当时正值冬季,多刮西北风,而火攻需要东南风才能将火吹向曹军大营。周瑜与诸葛亮(刘备谋士)商议后,预测到某日会有东南风,于是选定该日实施火攻;到了那天,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干草、油脂的战船,打着“投降”的旗号驶向曹军大营。当战船靠近曹军时,黄盖下令点火,火船借着东南风冲向曹军战船——曹军战船因用铁索连接(为了稳定,便于北方士兵作战),无法分散,很快被大火吞噬,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的曹军大营,曹军大乱,死伤无数。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益州,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让周瑜的军事才能闻名天下。

除了军事才能,周瑜还以“雅量高致”着称。据《三国志》记载,周瑜“长壮有姿貌”(身材高大,容貌俊美),且精通音律,即使在酒后,也能听出乐曲中的细微错误,时人称之为“曲有误,周郎顾”。他与孙策是“总角之交”(童年好友),孙策曾评价:“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孙权也评价:“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可惜的是,赤壁之战后两年(公元210年),周瑜在率军攻打益州(今四川)的途中,因箭伤复发去世,年仅36岁。他的英年早逝,成为东吴的重大损失,也让后世对他充满

最新小说: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大明,我来了!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流放抄家?玄学老祖囤货算卦飒翻天! 第一权臣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寒门状元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