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8年,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正以不可挡之势吞并六国疆域。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导致45万赵军精锐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彻底失去与秦国抗衡的实力。
秦国乘胜追击,派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城内粮草断绝,青壮年大多战死,赵国已到亡国边缘。如果能够说服实力尚存的楚国出兵相助,或许赵国还能获得一线生机,所以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希望他能说服楚国出兵。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曾三任赵相,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以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数千人。
平原君计划挑选20名得力门客同行,可他遍选门客,只选出19人。
这时,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史书记载,毛遂是战国时期的智士,投奔平原君门下已有三年,却始终默默无闻。
平原君甚至想不起毛遂这个人的名字,直言:“贤士处世,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这番话直接地表达了平原君对毛遂能力的质疑: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必然会露出尖锋,而毛遂三年未显山露水,显然不符合“贤士”标准。
面对质疑,毛遂平静地反驳:“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意思是,此前未显露才能,是因为从未被放入“布袋”之中,若能得到机会,他不仅能露出尖锋,更能让整个锥柄都显现出来。这番话让平原君对他刮目相看,最终决定让他补足20人之数,一同赴楚。
平原君一行人抵达楚国都城郢都后,立即去王宫拜见楚考烈王。谈判从日出开始,平原君反复陈说“合纵抗秦”的好处:赵国与楚国唇齿相依,赵国若亡,秦国下一步必然伐楚;若楚赵联手,不仅能解邯郸之围,更能趁机削弱秦国,收复楚国此前被占的失地。
然而,楚考烈王害怕强大的秦国。此前秦国大将白起曾三败楚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烧毁夷陵。他顾左右而言他,称楚国近年灾荒、兵力不足,谈判僵持到日中仍无结果。
就在此时,毛遂按剑拾级而上,径直走到谈判殿中,对平原君高声道:“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言其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这几句话是说,合纵抗秦,是为了楚国,不仅仅是为了赵国。这件事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可现在从日出谈到中午,还没个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楚王怒斥:“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楚王的意思是说,我在与你的主公讨论事情,你算老几,还不赶紧退下。毛遂非但未退,反而上前一步,右手紧握剑柄,针锋相对地回应:“大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大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意思是,楚王能呵斥他,全凭楚国人多势众,但此刻两人相距十步,楚王的性命已在他的剑下,人多也没有用。
震慑住楚王後,毛遂话锋一转,说道:“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