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黄山墨宝香,峡谷微言化纠纷
天佑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黄山。
天公作美,连绵数日的秋雨恰在节前停歇,只留下山涧溪流愈丰沛,瀑布如白练垂挂,轰鸣声回荡在幽谷之间,平添几分灵动之气。
山间空气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澄澈,松柏愈显苍翠,枫叶点缀着斑斓的秋色。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湿漉漉的山石和苔藓上,折射出晶莹的光泽。
正是登高望远、赏秋抒怀的绝佳时节。
銮驾营地设在一处较为平坦开阔、背倚奇峰、面朝深谷的台地上。
重阳佳节,虽在野外,礼仪亦不可废。
随行内侍早已备下茱萸、菊花酒,众人依礼佩戴茱萸,小酌菊酒,以辟邪祈福。
太上皇赵佶的营帐内,墨香氤氲。
连日来黄山的雄奇壮丽,似乎彻底激了这位艺术皇帝的创作灵感。
他精神焕,毫无倦色,正立于一张临时搬来的宽大书案前,屏息凝神,挥毫泼墨。
案上铺着一张质地上乘的宣纸,一旁伺候的内侍小心地研墨、镇纸。
但见赵佶运笔如飞,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春蚕食叶。
他今日所书,乃是一幅狂草,内容正是他前日登高远眺时即兴所作的一咏黄山诗。
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将黄山云雾的变幻莫测、奇松的倔强峥嵘、乃至自己胸中的万丈豪情,尽数倾泻于笔端。
那字迹瘦硬奇崛,筋骨嶙峋,却又气韵连贯,布局精巧,于狂放不羁中见法度森严,确已臻化境,自成一家风骨。
最后一笔落下,赵佶掷笔于案,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作品,越看越是喜爱,便唤帐内众人近前观赏。
赵桓、赵构、陈太初等人围拢过来。
但见纸上墨迹淋漓,气势磅礴,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赵桓与赵构虽对书法钻研不深,亦能看出其精妙,纷纷出声赞叹。
赵构更是由衷道:“父皇此书,笔力雄健,神采飞扬,深得黄山之魂,堪称神品!
纵比之右军(王羲之)、诚悬(柳公权)遗墨,亦不遑多让!”
赵佶闻言,捻须微笑,甚是受用。
目光转向一直静观未语的陈太初,带着考较与期待问道:“元晦,你素来眼界高,且评评朕这幅字如何?”
陈太初凝神细观片刻,目光中流露出真诚的欣赏,他躬身道:“太上皇此书,臣叹为观止。
非止于形似,更得神髓。
运笔如刀,劈山裂石,尽显黄山之骨;墨韵氤氲,吞吐云雾,暗合黄山之气。
尤其是这飞白之处,虚实相生,恰如这山间流云,韵味无穷。
臣斗胆,恳请太上皇将此墨宝赐予臣,容臣带回,朝夕瞻仰,定当妥善珍藏,传于后世!”
他这番话,并非全然奉承。
赵佶的书法造诣,确是登峰造极,尤其是这种融入自然感悟的即兴之作,更具艺术价值。
当然,陈太初更深知,此刻满足这位太上皇的艺术虚荣心,让其沉浸于创作喜悦,远比让他胡思乱想、干预朝政要有利得多。
赵桓与赵构闻言,不由得相视一笑,那眼神分明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