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王?看着淳于意的眼睛,极尽辛辣地出言:“或者说,太仓公觉得,眼下医家敝帚自珍的局面,是正确的吗?”
敝帚自珍这个成语,眼下还没有问世。但这并不妨碍淳于意在听到这个词的一瞬间,就理解了王?想要表达的意思。
于是淳于意下意识就要张口反驳:这怎么可能会是正确的!
但多年行医的老者沉默许久,最后嘿然长叹:
“我觉得是错误的。怎奈何,你批判得确实没错。”
淳于意还记得自己学医时的经历:
他的第一任老师公孙光,家里传承了很大一批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书,看他天资过人,见猎心喜,方向他倾囊相授了妙方,却叮嘱他“毋以教人”。
他的第二位老师公乘阳庆医术高明,却不愿治病救人,甚至收他为徒,也只是看在他第一任老师公孙光的脸面和推荐上。
后来因为他奉老师实在殷勤又诚恳,阳庆又年事已高,方才允许让他承续自己的衣钵。但依旧要叮嘱他,“千万不要让我的子孙知道你学了我的医术”。
淳于意当年答应了??可是好像随着王?那一句辛辣的质问,他的心绪又回到了曾经,回到了那个在口头上答应,内心却在一次次行医过程中,反复质问自己,质问老师的青年。
淳于意见了太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于是自觉作为一位良医,他要先病重而后病轻,救急救难为上。
他不能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普通医者就能施救得了的小病,也不能浪费大量时间,只为了一个注定会死的病人,而是要将自己投身于救治更多病人的旅程当中。
可是哪一个病人,对于他们的亲朋手足来说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物呢?谁会甘心医者因为他人而对自己轻忽呢?
淳于意后来回看了很多案例,才知道天底下能达到他眼中“普通医者”水平,还愿意治病救人的医者,其实数目远小于他曾经的“以为”。
他的拒诊,导致了多少本来能够得救,却最终没有找到“普通医者”的患者遗憾离世呢?
淳于意的罪名最终被皇帝赦免了,可是他在精神上却好像真的第一次陷入了审判。
“老师当年嘱咐我不要将医术外传,我于是对他发誓,说意死不敢妄传人‘。”淳于意对认真听着他这些年心路历程的王?,满心惆怅与苦闷地发问:“可我最后还是广收门徒,教授他们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