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患者,听到护士接起电话后,急促地朝她喊道:“周医生!
救护车马上到,建筑工地坠落伤,男性,二十多岁,意识不清,直接送抢救室!”
周苒的心猛地一跳!
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几乎是跑着冲向抢救区。
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刺破了夜的宁静。
平车被快推了进来,直接进入了抢救室三床!
当周苒看到那个被搬运到病床上的年轻男子时,她的呼吸骤然停滞,浑身的血液仿佛在瞬间冻结!
一样的年轻,一样的建筑工人工装,一样浑身血迹和尘土,双目紧闭,额角那个撕裂伤……位置,形状,甚至连流血的方式,都和她记忆中的……不,是和上周、以及她回忆里数月前的那个病人,几乎分毫不差!
监护仪再次出刺耳的警报,护士和住院医已经围了上去,开始常规的抢救程序。
“开放静脉通路!
准备插管!”
住院医大声喊道。
周苒却像被钉在了原地,手脚冰凉。
她死死地盯着那张年轻却毫无生气的脸,盯着那个熟悉的伤口。
不是巧合。
这绝对不是巧合!
“周医生?”
住院医疑惑地看向她,不明白她为什么还不动。
周苒猛地回过神,强迫自己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走上前去。
她的动作依旧专业、迅,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手指在微微颤抖,她的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鼓。
抢救过程,仿佛是按下了重复键。
同样的生命体征数据,同样的用药,同样的紧急检查指令……
当病人再次被送往ct室后,周苒一个人站在抢救室三床边,看着护士更换着再次被鲜血染红的床单,一股寒意从心底深处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迅蔓延到四肢百骸。
她走到护士站,打开了电子病历系统,手指有些抖地输入了关键词:高处坠落,建筑工人,男性,2o-3o岁,抢救室三床。
系统筛选出了几条记录。
最近的一条,就是上周的。
病人姓王,25岁。
再往前一条,是四个多月前。
病人姓李,28岁。
她点开了这两份病历的详细记录。
伤情描述:高度相似。
都是从约七层楼高度坠落,意识丧失,颅脑损伤,多处骨折,内脏损伤怀疑。
抢救措施:几乎一致。
最终结局:姓王的病人,在转入icu三天后,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姓李的病人,记录显示在转入icu一周后,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推测也已死亡。
周苒的目光,死死地盯在“抢救室三床”
这几个字上。
为什么……都是三床?
她感到一阵眩晕,扶住了冰冷的桌面。
一个荒诞而恐怖的念头,不受控制地钻进她的脑海——
这个病人……他是不是……一直在“回来”
?
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同一个地点,以同一种方式,重复着濒死的状态,被送入急诊,被抢救,然后……走向已知的、死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