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第二场考试,论、判、诏诰表。
沈平同样用一日时间便答完了。
他答完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当沈平休息好之后。
科举第三场考试也随之而来。
第三场考试,也就是最后一场考试为“经史时务策”。
这场考试是对考生综合能力与治国能力的考察。
这也就是当时沈平那篇有关治理江南水患的策论,为何被成为经世致用的原因。
策论的核心便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对策。
所以策论是真正可以用来治国的。
这是最能考验考生见识与务实能力的一场考试。
最后一场考试的策题也是五道,而且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第一道:农桑与备荒策。
策题:今郡县多有“劝农令”,然百姓或舍农逐末,或因水旱无备而流亡。问:如何引经据史,定劝农、备荒之策,使民有恒产、岁无饥馑?
第二道:边防与屯垦策。
策题:今边疆军户多逃亡,粮草依赖内地转运,费重且民困。问:如何引经据史,行屯垦之策,以实边防、省民力?
第三道:吏治与监察策。
策题:今郡县官吏或贪赃枉法,或鱼肉乡里、或推诿怠政,民怨上闻而纠治迟缓。问:如何引经据史,定吏治、监察之策,使官吏清正、民生无扰?
第四道:水利与民生策。
策题:今江南、中原多因河道淤塞、堤岸失修,致水旱交替,农桑受损。问:如何引经据史,定水利修治之策,以利农桑、安民生?
第五道:钱法与赋税策。
策题:今宝钞贬值,民间百姓多以物易物;赋税或征钱、或征粮,民无所适从,多有逃税者。问:如何引经据史,定钱法、赋税之策,以利流通、便民生?
这五道策论包含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
农业、军政、吏治、水力和钱税,而且全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这倒是也符合楚皇的观念,“民为邦本,本宁邦固”。
所以沈平感觉,今年秋闱只要将楚皇琢磨透了,其实就大差不差。
不过沈平并不担忧。
因为这些策论,还不如当初国子监月考难。
所以他自然也是信手拈来。
随后沈平开始作答。
第一道:农桑与备荒策。
策题:今郡县多有“劝农令”,然......
“《尚书》有云:“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桑者,民生之本;备荒者,治国之防。今民弃农、荒无备,皆因“劝农无实策、备荒无恒储”,故当以经史为鉴,定三策:
一曰:“劝农以实,勿务虚文”。仿历史王朝“代田法”、“均田制”为例,使府县官吏亲赴民间,教民深耕、粪种之术;凡开荒者,免其三年赋税,给予耕牛、种子(由官仓暂借);禁商贾诱民弃农,若民弃农经商逾半年者,罚其家粟二石,以儆效尤。此乃“以利导农,非以罚迫农”,此为《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