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民之产”之旨。
二曰:“备荒以储,广设仓廪”。依前朝“义仓”之制,令府县官吏于乡村设“社仓”。丰年时,民自愿缴粟,每户三斗至一石,无粟者缴帛,由里正掌管;歉年时,先借后还,秋熟加息十之一,灾年免息。或仿“常平仓”之法,官仓于丰年低价收粟,歉年低价出粮,禁商贾囤积。此为《礼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之旨。
三曰:“救灾以速,勿待奏报”。鉴前朝时期,“淮西旱灾,奏报迟滞,致使民死”之失,定“灾荒先赈后奏”之制。凡府县遇水旱,知府可先开仓放赈,三日内再奏报朝廷。若待奏报而误赈期者,免其官,若隐匿灾情者,杖八十。同时教民“补种救荒”(如荞麦、绿豆耐旱,可于灾后补种),遣农官指导,使民不致全失生计。
综上,劝农在“实利”,备荒在“恒储”,救灾在“神速”。三者皆本于经史,行之而民有恒产,岁无饥馑,邦本自固矣。”
这几道策论,要比当时那道江南赈灾策论简单很多。
所以沈平写的速度非常快。
他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便将第一道策论写完了。
沈平短暂休息后,便开始作答第二题。
第二道:边防与屯垦策。
策题:边地军户多逃亡,粮草依赖内地转运......
“《孙子》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守边备塞,劝农立本,当世急务......”
沈平很快就将第二道策论解决了。
第二道策论结束之后,便是第三道、第四道、第五道。
沈平五道策论全都写完之后,伸了个懒腰,然后躺下继续补觉。
别人秋闱,那都是非常紧张非常亢奋的。
但沈平不同。
沈平心中没有任何情绪波澜不说,甚至还将这段时间缺的觉全都给补了回来。
天字巷不远处。
礼部尚书崔少杰和礼部侍郎狄霖两人,正远远看着沈平所在号舍。
“崔大人。”
狄霖眉头微凝,沉声道:“您说沈平这次能高中解元吗?”
崔少杰反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对沈平没信心了?”
狄霖面带无奈,“也不是没信心,只是沈平这答题速度也太快了吧?您看看这满贡院考生,大部分都是第一仔细捋顺考题的思虑,然后反复推敲,甚至是第二日才开始动笔。”
“但您看沈平,自从拿道题目那一刻起,根本就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犹豫,提笔便写,写完之后,他甚至都不检查,倒头便睡,他是不是有些太自信了。”
崔少杰倒是却并没有太大惊奇,“他若是不自信那就不是沈平了,他若是不自信能写出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样的诗词来?凡大才之人,哪里有自信的?他若是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成为大才。”
狄霖微微点头,“那倒也是。”
说着,他伸个懒腰,“不过这秋闱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也终于能好好休息几日了。等再忙碌,那就是放榜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