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独眼匪举狼牙棒打来,被他侧身躲过,反手一刀就削掉了对方半个肩膀!
匪兵们吓得魂飞魄散,哭喊着‘天兵下凡啦’!”
“哈哈哈!”
众人哄堂大笑,王二柱又问:“那对笔架叉铁尺怎么用?真能活捉匪?”
“这里头可有讲究!”
说书先生从腰间解下系着的烟杆,当作铁尺比划,“罗国墩见势不妙想逃跑,陈将军甩出铁尺锁住他的马缰,大喝一声‘哪里走’!
那铁尺如灵蛇般缠住对方手腕,再猛地一拽,罗国墩就从马上滚了下来。
旁边十八个悍匪想救主,被陈将军用铁尺架住兵器,三两下就全捆了!”
老者抹着眼泪插话:“那天我在山脚下亲眼所见,陈将军战袍被血染红,却还笑着安慰受惊的孩童。
他让兵丁把抢来的粮食全部分给百姓,自己只喝了碗野菜汤就又去追击残匪了。”
年轻人拍着桌子道:“难怪贺巡抚夸他是栋梁!
换做是我,有这般武艺定会耀武扬威,哪像陈将军这般体恤百姓?”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
说书先生又道,“庆功宴上,贺巡抚要赏他黄金百两,陈将军却拱手道:‘匪患未绝,何以家为?请大人将这些钱用来修造关隘,护佑黔地百姓。
’这话传到民间,多少姑娘想给陈将军做媒,都被他以军务繁忙婉拒了!”
文人模样的茶客轻叹:“难怪诗里说他‘丹心一片照汗青’,这般品格真是古今少有。”
“可不是嘛!”
说书先生拿起醒木,“平定匪患后,陈将军又带人疏通河道、开垦荒地。
有回山洪暴,他跳进激流中指挥抢险,三天三夜没合眼。
百姓们送来的热粥,他转手就分给了受伤的兵丁……”
茶馆外突然传来孩童们的吟唱:“陈将军,守边疆,青龙刀,闪银光。
护我家,保我乡,美名传到北京城……”
说书先生侧耳听着,抚掌笑道:“各位瞧见没?这便是民心!
陈将军的故事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他骑着赤霞追风马驰骋黄炮坡的身影,早已刻在咱黔地百姓的心里喽!”
台下掌声雷动,茶客们纷纷续上茶水,非要听先生再讲段陈将军智斗匪兵的趣事。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来,照在说书先生激昂的脸上,也照亮了墙上那幅刚挂上的陈天佑画像——年轻的将军身披铠甲,眉宇间英气逼人,正望着远方的群山,仿佛在守护这片他用热血浸染过的土地。
不仅是在茶馆,在贵阳城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在传颂着陈天佑的英雄事迹。
百姓们对他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他们自地组织起来,为陈天佑制作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像,挂在自家的堂屋中,每日供奉,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
在官府中,官员们也对陈天佑赞不绝口。
贺长龄巡抚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陈天佑,称他为“黔地之骄傲,国家之栋梁”
。
“陈天佑虽年少,却有如此担当和作为,实乃我朝之幸!
他的英勇事迹,不仅为百姓们带来了安宁,也为我朝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