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召公奭等一众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辅政大臣紧急召唤到了自己的寝宫床榻之前。
当这些大臣们匆匆赶来时,看到成王面色苍白如纸,气若游丝,但他的眼神却依然坚定而明亮。
成王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周公旦和召公奭的手,仿佛要把自己最后的力量传递给他们一般。
然后,他缓缓地转过头,望向其他大臣,以极其庄重严肃的口吻说道:“朕深知大限将至,今日特将太子姬钊托付于诸君。此子生性纯良,心地善良,犹如璞玉未经雕琢;且自幼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对治国理政之道亦有浓厚兴趣与天赋。朕深信,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说到此处,成王略微停顿了一下,喘了几口气后继续道:“然而,如今之局势复杂多变,内忧外患并存。故望诸位爱卿能够竭尽所能,尽心尽力辅佐太子,教导他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抚百姓,如何抵御外敌入侵。唯有如此,方能延续我西周之盛世,保我大周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话音刚落,成王像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双眼缓缓合上,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寝宫内顿时哭声一片,众大臣皆伏地痛哭,悲痛欲绝。
但他们深知此刻责任重大,不能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
于是,在短暂的哀悼之后,周公旦率先站起身来,擦干泪水,对着其他大臣高声喊道:“先王已逝,吾等当谨遵遗诏,全力辅佐新君,共渡难关,不负先王所托!”
众人纷纷响应,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誓死扞卫西周的繁荣昌盛。
姬钊身着素服,在成王的灵柩前长跪不起,悲痛万分。
然而,身为一国之君的继承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在完成了一系列庄重而繁琐的丧礼之后,姬钊在镐京的宗庙之中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
这一日,宗庙之内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
姬钊头戴冕旒,身着华丽的衮服,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向祭祀台。
他手持玉圭,面向列祖列宗的牌位,庄重地行三跪九叩大礼,而后宣读祭文,誓言继承先王遗志,守护好西周的江山社稷。
登基之后,姬钊并未急于大展拳脚,而是选择先稳固朝堂局势。
他深知,先王留下的辅政大臣们皆为国家栋梁,他们的支持与辅佐至关重要。
于是,他频繁地与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商讨国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朝堂之上,他总是耐心倾听大臣们的每一个建议,无论官职大小,皆给予尊重。
对于大臣们提出的合理意见,他会立即采纳,并给予褒奖;对于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他则会组织大臣们进行深入讨论,直到达成共识。
他的这种谦逊、包容的态度,很快赢得了大臣们的衷心拥护,朝堂之上一片和谐,为他日后的施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姬钊深知,战争虽能带来一时的胜利,但也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他的统治下,西周开始奉行偃武修文的政策。
他削减了不必要的军事开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在农业领域,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领导力。
他深知土地乃国家之根本、民生之基石,于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