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屯田,修复褒斜道、陈仓道等交通要道,在汉水两岸开垦军屯,数年之间,汉中“仓廪渐实,民安其业”。军事上,他首创“错守诸围”之法——放弃死守城池的传统战术,在汉中盆地周边的秦岭诸隘口(如陈仓道的散关、祁山道的武都)分设营寨,以少量精兵扼守险要,主力屯驻汉中腹地,形成“敌来则诸围响应,敌退则追而击之”的机动防御体系。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趁刘备夷陵兵败,命曹真、张合率大军攻汉中。
魏延按既定方略,令陈仓道口守将郝昭以千余人拒守,自己亲率精锐绕后,在陈仓谷设伏。
曹军久攻不克,又遭伏兵突袭,辎重尽失,只得狼狈退军。
此役后,魏延“善用险”的名声传至曹魏,曹丕至死未敢再大规模进攻汉中。
在镇十年,他既治军严明,又与民休息,史载其“晨则巡营教射,暮则亲至田间,问民疾苦”,汉中百姓“虽闻魏武之名,不如闻镇北将军之威”——镇北将军,乃魏延在汉中时的民间敬称。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
魏延作为地方重镇的守将,被召回成都,拜为都亭侯——此爵虽低于关羽、张飞的县侯,却已是对其十年镇边之功的肯定。
诸葛亮开府治事,素闻魏延“勇略兼备”,遂将其调入中枢,任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后者虽为虚衔,却暗含诸葛亮“北定凉州,断曹魏右臂”的战略意图。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进驻汉中,筹备第一次北伐。
军事会议上,魏延提出了震惊全军的“子午谷奇谋”:“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此计之险,在于子午谷全长六百里,谷道狭窄,易遭伏击,且五千人需在十日急行军中保持战力,更需赌夏侯楙弃城而逃。
然魏延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以“膏粱子弟”闻名,长安守军久疏战阵,而诸葛亮主力出斜谷,亦可形成牵制。
后世多以“诸葛亮谨慎”为由否定此计,却忽略了魏延对曹魏内部的精准判断:此时曹丕新丧,曹叡初立,关中防务正处真空期。
此计若成,蜀汉可尽得关中平原,进可图中原,退可守函谷,战略格局将彻底改变。
诸葛亮最终以“安从坦道,宁可无功,不可冒险”为由否决,却在事后对费祎坦言:“文长之谋,非无胜算,然蜀汉国力微薄,若有闪失,再无北伐之力。”
此语道破玄机——非计之不可行,乃国之不可赌。
魏延虽怏怏,却仍遵令而行,率部作为前锋出祁山,在街亭之战前,已兵临陇右,收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一时关中震动。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反守为攻,曹真、司马懿率大军分三路伐蜀。
诸葛亮遣魏延率偏师西入羌中,意图联络当地部落,牵制魏军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