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然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因轻敌冒进,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遭遇惨败。
刘备狼狈退回永安,此时的他身心俱疲,病情日益加重。
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为了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传承,他紧急征召李严前往永安宫。
李严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火速赶往永安。
刘备见到李严后,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尚书令。
尚书令一职,位高权重,负责处理朝廷政务,协助皇帝决策。
刘备希望李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经验,帮助少主刘禅治理国家。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托孤,李严与诸葛亮一同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
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永安地处蜀汉东部边境,是抵御东吴的重要屏障,刘备将如此重任交给李严,可见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刘备期望他能与诸葛亮相互配合,一文一武,稳定蜀汉局势,复兴汉室。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并加授光禄勋。
一时间,李严位高权重,荣耀至极,成为了蜀汉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严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却逐渐显现。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以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为了更好地统筹军事行动,诸葛亮计划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
汉中是蜀汉的北方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诸葛亮此举本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
但李严却想方设法推脱,他不愿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江州,担心失去在当地的权势和利益。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划分五个郡设立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的无理要求。
李严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公然挑战诸葛亮的权威,妄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以国家利益为重,拒绝了他的请求,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此加深。
此前,李严还曾劝诸葛亮接受九锡,进爵称王。
九锡在古代是帝王赐予大臣的最高礼遇,接受九锡往往意味着有篡权夺位的意图。
李严此举,用心险恶,表面上是在尊崇诸葛亮,实则是想将诸葛亮置于风口浪尖,引发蜀汉内部的矛盾和纷争。
诸葛亮对李严的这种怂恿之举十分愤怒,严厉驳斥了他的提议,并明确表示自己一心只为兴复汉室,绝无半点私心杂念。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提醒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暗示他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
诸葛亮虽表示要以大局为重,包容李严,但两人之间的嫌隙已然难以消除。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兵分三路进攻汉川,汉中局势危急。
诸葛亮紧急命令李严率领两万人赶赴汉中增援。
李严对被调离江州十分不满,他在江州经营多年,早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