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殿接受百官朝拜。
礼官高唱“吾皇万岁”时,他望着阶下躬身的群臣,忽然注意到诸葛恪腰间的玉带——那是父皇生前赐的“九环带”,比自己的御带还要华丽。
建兴元年(公元252年)的秋汛来得格外猛,淮河水位暴涨,魏国扬州都督诸葛诞趁机率军十万攻向东兴。
消息传到建业,辅政大臣们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孙弘主张坚守,吕据请战,唯有诸葛恪一言不发,直到孙亮问他:“太傅以为如何?”
诸葛恪抬眼,声如洪钟:“东兴是庐江屏障,丢则淮南危。臣愿率军出征,十日之内必破魏军!”
他随即请孙亮赐剑,“若不胜,以剑谢罪。”
孙亮看着那柄寒光闪闪的“荡寇剑”,想起父皇曾说诸葛恪“才高而骄”,却还是点头:“太傅保重。”
三日后,诸葛恪在东兴立下两道浮桥,令丁奉率三千精兵趁雪夜突袭。
魏军正在营中饮酒取暖,忽见吴军如神兵天降,慌乱中坠入冰河者不计其数。
捷报传回时,孙亮正在批阅吴郡的赈灾文书,他笑着对近侍说:“太傅果然善战。”
可当晚就有密报传来:诸葛恪在军中自称“假黄钺”,赏罚全凭己意,连吕据的部将都被他斩了。
东兴大捷让诸葛恪声望达到顶峰。
他班师回朝时,百姓沿街跪拜,山呼“诸葛公”,其仪仗竟比皇帝的銮驾还要盛大。
孙亮站在朱雀门楼上眺望,见诸葛恪骑在纯白的“照夜白”上,身后甲士环伺,忽然想起父皇的另一句话:“权臣如猛虎,饲之则噬主。”
诸葛恪回京后,越发专横。
他废除孙权晚年严苛的律法,罢黜监视百官的“校事官”,甚至减免赋税,一时间赢得民心。
可这份“民心”,却成了悬在孙亮头顶的剑。
更让孙亮不安的是,诸葛恪竟提出要倾全国之力北伐,攻取青州、徐州。
“陛下,”诸葛恪在朝会上慷慨陈词,“曹操占中原,刘备据巴蜀,我东吴若不进取,迟早被吞并!”
孙亮忍不住反驳:“去年水灾,吴郡、会稽饿死数千人,国库空虚,何以支撑大军?”
诸葛恪却躬身一揖:“陛下年幼,不懂军国大事。臣已备好粮草,三月后便出兵。”
他甚至没等孙亮下诏,便径自调遣各州兵马。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四月,诸葛恪率二十万大军围攻新城。
起初战事顺利,可五月入夏后,军中爆发瘟疫,士兵死伤过半,连他的侄子诸葛竦都染病而亡。
孙亮派宦官送去诏书,劝他撤军,却被诸葛恪扔在地上:“小儿懂什么!再等十日,新城必破!”
直到八月,新城仍未攻克,吴军已折损近十万人。
诸葛恪无奈撤军,路过巢湖时,见尸横遍野,竟笑着对左右说:“此乃兵家常事。”
消息传回建业,孙亮在书房枯坐一夜。
他翻开父皇留下的《兵书要略》,见上面批注:“兵者,凶器也,不可妄动。”
忽然听到窗外有脚步声,是宗室孙峻。
“陛下,”孙峻压低声音,“诸葛恪丧师辱国,又私藏甲士,恐有不臣之心。”
他递上一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