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华佗(3 / 4)

了一千多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华佗的一生,始终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准则。

他不慕名利,不媚权贵,将解除患者疾苦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其高尚的医德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华佗虽医术高超,却始终保持着布衣本色。

他常年穿着粗布衣衫,背着药篓行走于乡间,遇有患者便即刻诊治,从不计较报酬。

建安三年,豫州(今河南)爆发大疫,死者不计其数。

华佗听闻后,立即赶往疫区,在村口搭建简易棚屋,免费为患者诊治。

他根据病情轻重,将患者分为“寒疫”“热疫”两类,分别施以“麻黄汤”和“银翘散”等方剂,并亲自为重症患者煎药喂药。

在他的努力下,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纷纷送来粮食衣物,华佗却只留下少量粮食,其余全部转赠给贫困患者。

他对患者的关怀,不仅体现在治疗上,更体现在细节中。

有一次,他为一位失明的老妇人治疗眼疾,得知其家中无人照料,便每日上门为其施针换药,还顺便帮她挑水劈柴。

老妇人痊愈后,拉着华佗的手说:“先生真是活菩萨啊!”

华佗却笑着说:“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的本分。”

东汉末年,士族权贵垄断官场,医者地位低下,但华佗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从不向权贵低头。

沛国相陈珪曾举荐他为“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他却婉言谢绝:“我志在行医,不在仕途。”

后来,太尉黄琬征召他为“太医令”(掌管宫廷医疗的官员),他同样以“医术未精,恐误大事”为由推辞。

他曾说:“医者,当以救死扶伤为任,岂可为官禄所累?”

这种不慕荣利的品格,让他在权贵面前始终保持着尊严。

有一次,曹操的堂弟曹洪请华佗为其儿子治病,许诺只要治好便“赠钱百万,良田千亩”。

华佗诊断后,发现患儿只是普通的“外感风寒”,便开了一剂普通的发汗方剂,嘱咐其按时服用。

曹洪见药方简单,认为华佗敷衍了事,便出言不逊。

华佗当即收起药方,说:“公子之病,一剂可愈,若不信,另请高明。”

说完便拂袖而去,曹洪无奈,只得按华佗的方子抓药,患儿果然很快痊愈。

建安七年,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患上了“头风”(疑似三叉神经痛),每当发作便头痛欲裂,无法理政。

手下人向他举荐华佗,说其“医术通神,可治此病”。

曹操便派人将华佗召至许昌。

华佗为曹操诊断后,认为其病因是“风邪入脑”,需长期针灸治疗。

他针刺曹操的“百会”“风池”等穴位,每次都能迅速缓解疼痛。

曹操见华佗医术高超,便想将其留在身边专为自己治病,华佗却以“民间尚有众多患者等待救治”为由拒绝。

他说:“明公之病,需长期调理,不可一蹴而就。我若留在府中,民间患者便无人医治了。”

曹操虽心中不悦,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允许他往来于许昌和民间之间。

此后数年,华佗时常

最新小说: 把神明追求到手后 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 在古早师徒文里当咸鱼 大乾边关一小卒 水浒:我在梁山当绿茶 穿到原始大陆搞基建 夺春情 逆子,开门!你娘回来整顿家风了 诡异入侵:假扮插班生的我误入老钱班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