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的宝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能让吕布的骑术发挥到极致。
但最具吸引力的,是董卓许诺的官职——“骑都尉、中郎将,封都亭侯”。
要知道,汉代的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级,都亭侯虽属最低等的列侯,却已是无数武将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吕布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
丁原对他有知遇之恩,但若追随丁原,最多只能“在并州当个中下级军官”;而投靠董卓,却能一步登天,成为“天子脚下的侯爷”。
史载吕布“沉吟三日”,最终在一个深夜,带着丁原的首级出现在董卓营前。
这次弑主,成为他人生第一个无法洗刷的污点。
有人说他“见利忘义”,也有人辩解“乱世之中,良禽择木而栖”,但无论如何,他亲手斩断了自己与“道义”二字的联系。
投靠董卓后,吕布一度风光无限。
董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让他“常侍左右,夜守内宅”,几乎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他。
吕布也确实展现了“飞将”的价值——在一次禁军哗变中,他单骑冲阵,“一戟扫倒十数人,叛军皆披靡”,迅速平定了叛乱。
但这段“父子情深”的关系,实则暗藏危机。
董卓性情暴躁,“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虽因吕布“身手敏捷,避之”而未受伤,但那呼啸而来的手戟,已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恐惧。
更让吕布不安的是,他与董卓的婢女私通之事——这位婢女并非《三国演义》中虚构的貂蝉,但这段私情一旦败露,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司徒王允的出现,给了吕布一个“解决麻烦”的借口。
王允是坚定的反董派,他看出吕布与董卓之间的裂痕,于是“以言语相激”,说:“将军与董贼虽为父子,然贼若知私通之事,将军性命难保。不如除贼兴汉,既能自保,又可扬名千古。”
这番话正中吕布下怀,他沉吟道:“奈如父子何?”
王允反问:“君子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
这句话彻底打消了吕布的顾虑。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未央宫门前,董卓按惯例入朝,吕布率亲信持戟侍立。
当董卓行至宫门时,早已埋伏好的李肃挺矛刺向他,董卓“裹甲不入,堕车而走”,惊呼:“吕布何在?”
吕布应声而出,厉声喝道:“有诏讨贼!”
随即一戟刺入董卓胸膛。
这位不可一世的权臣,到死都不敢相信,自己最信任的义子,会成为终结他性命的人。
两次弑主,让吕布彻底背上“三姓家奴”的骂名。
但在那个“臣弑君、子弑父”屡见不鲜的乱世,为何唯独吕布的行为被反复诟病?
关键在于他突破了道德的底线——丁原对他有知遇之恩,董卓与他有父子之名,他的背叛,不仅是对个人恩义的践踏,更是对“忠君孝亲”传统伦理的挑战。
从此,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这就是那个杀了两个义父的吕布。”
诛杀董卓后,吕布一度迎来人生的巅峰。
朝廷封他为“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