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的思想斗争,氐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他们不敢轻易招惹段公这样的强敌,于是决定释放贾诩。
而一同被擒的其余人,却没有这般幸运,尽数遇害。
这便是贾诩在史书中留下的第一次智谋展现。
在绝境之中,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之时,他竟能如此冷静,仅凭一句谎言,巧妙地借段公之势保全了自身性命。
这份临危不乱的镇定,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让人惊叹不已;而那急中生智的机敏,更是如同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明灯,瞬间照亮了逃生的道路。
从这一事件中,已然清晰地显露了他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胆略,让人不禁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离开氐人之手后,贾诩并未选择返回中原,而是投身于当时盘踞凉州的军阀董卓麾下,被任命为讨虏校尉,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效力。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诛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惶恐不安,打算解散军队,各自逃亡。
就在此时,贾诩挺身而出,劝阻道:“听闻长安城中有人打算诛杀所有凉州人,如果你们弃军独行,只需一个亭长就能将你们抓获。不如率领军队向西进发,沿途收拢散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若是事成,便可尊奉朝廷以号令天下;若是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这一番话,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李傕、郭汜依计行事,果然率军攻破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把持了朝政。
长安城中再次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后世许多人因此指责贾诩,认为他此举是为了自保而不惜将天下推入更深的战乱之中。
但从贾诩的角度而言,他身处凉州军事集团,若李傕、郭汜等人覆灭,他自身也难有好下场。
在乱世之中,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他的建议,不过是为自己和所属的群体争取一线生机。
李傕、郭汜掌权后,欲封贾诩为侯,贾诩却坚决推辞:“这不过是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最终只接受了尚书仆射的职位。
在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胡作非为时,贾诩多次出面劝阻,保护了不少大臣和百姓。他深知李傕、郭汜并非可辅佐之主,便暗中寻找机会离开。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东归洛阳,李傕、郭汜率军追击,贾诩却暗中帮助汉献帝及其大臣,使得汉献帝得以顺利东行。
之后,贾诩离开长安,前往南阳投奔同乡张绣。
张绣对贾诩极为敬重,以子孙之礼相待。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军南征张绣,张绣见曹操势大,便率军投降。
然而,曹操却纳张绣的婶母邹氏为妾,此举激怒了张绣。
贾诩为张绣献上一计,让他突然反叛,袭击曹操军营。
曹操猝不及防,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皆在此战中阵亡。
曹操本人也险些丧命,狼狈而逃。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次南征张绣,包围穰城。
就在此时,袁绍派人前来招降张绣,张绣打算答应。
贾诩却当着袁绍使者的面说道:“袁绍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容,又怎能容得下天下的贤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