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李儒(3 / 5)

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宜承皇业,为万世统。”

这篇策文字字诛心,将少帝与何太后批得体无完肤,为废立披上了“顺天应人”的外衣。

废立之后,李儒深知“斩草需除根”。

弘农王刘辩虽被废黜,但作为曾经的皇帝,仍是反对者可以利用的旗帜。

为绝后患,李儒主动请缨,亲自前往弘农王府,赐鸩酒弑君。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李儒带着毒酒见到弘农王,假意说:“服此药,可以辟邪。”

弘农王悲愤道:“我无疾,此乃欲杀我耳!”

拒不饮药。

李儒见状,不再伪装,命左右强行灌药。

弘农王自知难逃一死,与妻子唐姬诀别,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随后饮药而亡,年仅十五岁。

李儒的这一系列操作,看似粗暴,实则精准地击中了东汉皇权的软肋。

自汉和帝以来,皇帝多幼年继位,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皇权早已沦为各方势力博弈的工具,“天命”的神圣性早已荡然无存。

李儒的废立之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既然旧的皇权秩序已经失去公信力,不如用最直接的暴力手段,将其彻底打碎,再以新的傀儡皇帝为核心,构建以董卓为绝对主导的权力体系。

这一谋略在短期内确实奏效:董卓通过废立,成功震慑了洛阳百官,掌控了汉献帝,成为东汉王朝实际的掌权者。

但从长远来看,它也彻底点燃了天下诸侯的怒火。

袁绍、曹操、孙坚等地方豪强以“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为名,组成关东联军,兵锋直指洛阳。

李儒的“短期高效”策略,为董卓集团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关东联军的崛起,让董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联军虽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参差不齐,但兵力远超董卓在洛阳的驻军(约五万人),且占据“道义”优势——“清君侧,诛董卓”的口号得到了天下士民的响应。

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李儒再次为董卓献上一策:放弃洛阳,迁都长安。

李儒提出迁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地理、军事与政治形势的综合判断:

-长安是西汉故都,地处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易守难攻,有“四塞之国”之称,远比洛阳(地处中原,无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军事据点。

-关中是董卓的“主场”。董卓常年在陇西作战,与关中士族、羌胡部落有密切联系,迁都长安可以依托其根据地的资源与人脉,稳定后方。

-洛阳距离关东联军过近,一旦联军突破虎牢关,洛阳将无险可守。迁都长安可以拉开与联军的距离,利用关隘险阻消耗敌军,为董卓争取喘息之机。

-最重要的是,通过“焦土政策”摧毁洛阳,可以削弱关东联军的经济基础。洛阳作为东汉都城近二百年,是天下财富与人口的聚集地,将其焚毁,既能断绝联军的补给来源,也能让洛阳

最新小说: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中年离婚,我嫁豪门红遍全网 大明,我来了!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第一权臣 还说你不是神仙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唐时明月宋时关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