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伏完(2 / 5)

抗(如袁绍、曹操),或消极避世(如刘表、刘焉),伏完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他既没有公开反对董卓,也拒绝为其效力,而是以“公主染疾,需亲侍汤药”为由,辞去官职,带着家眷回到阳都故里。

这次归隐持续了整整一年。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组成讨董联盟,天下局势更加动荡。

就在这一年,汉献帝刘协(时年十岁)在长安即位,由王允、吕布辅政。

为巩固皇权,汉献帝下诏征召各地宗室与勋贵入朝,伏完作为阳安长公主的丈夫,被重新起用为执金吾。

执金吾是汉代京城最高治安长官,秩中二千石,掌京师巡察、禁备水火等事,相当于后世的卫戍司令。

这一任命既体现了朝廷对伏氏家族的信任,也将伏完再次推到了政治前台。

更重要的转折发生在兴平二年(195年)。

这一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途中历经艰险,身边近臣或死或逃。

为稳定人心,也为延续汉室血脉,献帝下诏册封伏完的女儿伏寿为皇后。

伏寿时年十七岁,自幼随父亲在阳都长大,既继承了伏氏的经学素养,又有着皇室宗亲的血脉(其母阳安长公主是献帝的堂姑)。

她的册封,让伏完的身份从“公主之夫”升级为“皇后之父”,成为东汉末年最受瞩目的外戚。

按照东汉惯例,皇后之父通常会被授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等高职,掌控朝政。

但伏完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主动上书汉献帝,请求辞去执金吾一职,改任闲职中散大夫。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他的奏言:“今宗社未定,贼臣环伺,臣以外戚居要职,恐招非议,愿避贤路,以安圣躬。”

表面上看,这是伏完的谦逊之举,实则暗藏深意——当时曹操已迎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初现,伏完深知曹操雄才大略,且对外戚干政极为警惕,此时若贪恋权位,必然成为曹操的眼中钉。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正式迁都许昌,开始全面掌控朝政。

他自任司空,任命荀彧为尚书令,郭嘉为军师祭酒,朝廷要害部门尽被曹氏集团掌控。

伏完进一步退让,主动将自己的封邑上缴一半,又将家中私兵编入朝廷禁军,以示“无觊觎之心”。

曹操对此颇为满意,表奏献帝封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同三司。

但伏完坚辞不受,最终改任屯骑校尉——一个掌管宫廷卫队、有职无权的闲职。

此时的伏完,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策略:以退让求保全,以低调避祸端。

他将家中大部分资产捐赠给朝廷,用于弥补财政亏空;约束子弟不得干预地方政务;甚至在公开场合刻意淡化与皇后的父女关系。

有一次,伏寿派人送衣物到伏府,伏完竟将衣物原封不动退回,并上奏献帝:“后妃无私交外家,臣不敢违祖制。”

这种近乎刻板的谨慎,让伏完在曹操专权的初期得以安然无恙,却也埋下了隐患——他的过度退让,让汉献帝失去了外戚势力的支撑,愈发沦为傀儡。

建安五年(200年),一场密谋在许昌宫城悄然展开。

汉献帝用鲜血写就密诏,藏于衣

最新小说: 嫡嫁千金 游戏?还是哲学? 第一权臣 鹰掠九天 还说你不是神仙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唐时明月宋时关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