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之中,赐给车骑将军董承,令其联络忠义之士诛杀曹操。
这场被称为“衣带诏事件”的密谋,揭开了汉室与曹氏集团的正面冲突,也将伏完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董承是汉献帝的岳父(其女为董贵人),与伏完同为外戚,两人素有往来。
密谋之初,董承曾秘密拜访伏完,希望借助伏氏家族的声望与资源共举大事。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董承对伏完说:“曹贼擅权,弑杀忠良,今主上有诏,诛此国贼,公为皇后之父,当率先响应。”
面对董承的请求,伏完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从情感上讲,伏完对曹操的专权早已不满。
曹操迁都许昌后,不仅控制朝政,还对皇室成员严加监视——献帝的饮食起居皆由曹氏亲信负责,宗室成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宫,甚至皇后伏寿的外戚亲属也被限制离京。
伏完曾亲眼目睹曹操在朝堂上呵斥献帝,气得献帝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后汉书·献帝纪》)
这种君臣倒置的景象,让身为汉室姻亲的伏完深感屈辱。
但从现实来看,伏完深知与曹操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曹操此时已击败吕布、袁术,占据兖、豫二州,麾下有荀彧、郭嘉等谋士,许褚、张辽等猛将,兵力达十余万。
而伏氏家族虽有声望,却无实际兵权——伏完担任的屯骑校尉仅辖数千禁军,且多为曹操亲信;阳都老家的宗族私兵不过千人,远不足以与曹军抗衡。
更重要的是,伏完清楚董承为人“志大才疏,好谋无断”,此前多次参与密谋均以失败告终,与他合作风险极大。
经过数夜的辗转反侧,伏完最终拒绝了董承的请求。
他对董承说:“今曹操势大,未可轻动。若事机不密,恐累及圣躬与皇后,愿公三思。”
为了表明立场,伏完甚至主动向曹操的谋士荀彧透露了董承的一些“不轨言行”,但隐去了衣带诏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想撇清自己,又不愿彻底出卖董承,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董承及其同谋者被满门抄斩。
更令人震惊的是,曹操不顾汉献帝的哀求(董贵人当时已有身孕),执意诛杀了董贵人。
消息传到伏府,伏完彻夜未眠,他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伏氏家族。
董贵人之死让许昌宫城笼罩在恐怖之中。
伏皇后亲眼目睹了曹操的残忍,也感受到了丈夫汉献帝的绝望。
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皇后,虽身处深宫,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勇气。
她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在一个深夜,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派心腹宦官送到伏完手中。
这封被后世称为“伏后密信”的文书,如今已无原文传世,但《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其核心内容:“操残逼帝室,擅杀董贵人,今又欲图害宗室,若不早图,汉室必亡。父为国家元舅,当思救国之策,毋令后世笑我父女无能。”
信中不仅控诉了曹操的暴行,还明确要求伏完策划诛杀曹操。
接到密信的伏完,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女儿的决绝让他既欣慰又恐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