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假意派使者求和,以麻痹兀突骨,暗中则派人勘察地形,寻找破敌的关键之地。
诸葛亮的勘察最终指向了“盘蛇谷”——一处位于秃龙洞以西的狭长山谷,谷内两侧是陡峭的山崖,谷底仅有一条小路可供通行,且谷中多干柴枯草(因地势低洼,阳光照射充足,草木多干燥),是天然的“火攻之地”。
为将兀突骨引入谷中,诸葛亮精心设计了一套“诱敌之策”:首先,命魏延率部“诈败”,故意丢弃部分粮草军械,装作“畏惧藤甲军,仓皇逃窜”之态;其次,在盘蛇谷谷口两侧的山林中埋下伏兵,备好硫磺、火油等引火之物;最后,派使者告知兀突骨,称蜀汉军队已“粮尽兵疲,欲退往永昌郡”,引诱其率军追击。
兀突骨虽悍勇,却对中原兵法的“诡道”缺乏认知。他见魏延部节节败退,又得知蜀汉军队“粮尽”,认为蜀汉已无战力,便不顾部下“恐有埋伏”的劝阻,下令全军追击,务必“全歼蜀汉主力,直捣永昌”。
三千藤甲军浩浩荡荡进入盘蛇谷,当全军行至谷底时,两侧山崖突然响起鼓声,蜀汉伏兵齐出,将点燃的硫磺、火油罐掷入谷中,谷底的干柴枯草瞬间被引燃,火焰顺着风势蔓延,很快将整个山谷变成一片火海。
藤甲军的噩梦就此开始。
藤甲经油浸,遇火即燃,士兵身上的藤甲瞬间变成“火甲”,无论如何拍打都无法扑灭。
谷中狭窄,士兵们相互拥挤,无法逃脱,惨叫声、哭号声不绝于耳。
兀突骨身处乱军之中,虽力大无穷,却也被火焰包围,他挥舞着铁蒺藜骨朵,试图劈开一条生路,却被坠落的燃烧着的断木砸中肩膀,藤甲也随之起火。
据《汉晋春秋》载,兀突骨在火海中“怒目圆睁,大骂诸葛亮‘诡诈小人’”,直至被火焰吞噬,始终未曾屈膝。
其麾下三千藤甲军,除少数人侥幸冲出谷口,却被魏延早已埋伏好的部队斩杀外,其余全部葬身火海,无一生还。
当诸葛亮在谷口看到这场惨烈的景象时,也不禁感叹:“吾虽破敌,却伤天和,必折阳寿矣。”
兀突骨战死的消息传回乌戈国,部落上下一片哀恸。
因他生前未指定继承人,各部落首领再次陷入纷争,乌戈国的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最终被周边的部族吞并,乌戈国之名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孟获见兀突骨战死、藤甲军覆灭,深知已无力与蜀汉抗衡,最终向诸葛亮投降,南中叛乱就此平定。
兀突骨的一生,短暂却浓烈,如同南荒丛林中燃烧的烈火,虽转瞬即逝,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他的评价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从蜀汉的视角来看,兀突骨是“叛乱的帮凶”,他出兵协助孟获,阻碍了蜀汉统一南中、巩固后方的进程,其率领的藤甲军造成了蜀汉军队的重大伤亡,因此被视为“逆贼”。
但从南荒部落的视角来看,兀突骨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结束了部落间的内耗,建立起统一的联盟,为乌戈国争取了生存空间;他面对强大的蜀汉,敢于率军迎战,虽最终失败,却展现了南荒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更值得关注的是,兀突骨的存在,反映了汉末三国时期“中原与边疆”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