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如铁,且轻便防水,寻常刀箭难以穿透,而士兵身着藤甲,在丛林中行军如飞,堪称南荒地理环境下的“特种部队”。
在历史的长河中,兀突骨这个名字与中原政权的交集,犹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暂而耀眼。
这一切的开端,要追溯到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当时的局势如同一团迷雾,充满了变数和挑战。
就在这一年,蜀汉政权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南中地区的豪强雍闿、孟获等人,因对蜀汉统治心怀不满,毅然起兵反叛。
他们的行动如同野火一般,迅速蔓延,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增强自身实力,雍闿决定派遣使者前往乌戈国,寻求兀突骨的支持。
这个乌戈国,位于偏远的南方,其首领兀突骨以勇猛善战而闻名。
雍闿深知兀突骨的实力,于是他抛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共分南中,永拒蜀汉”。
这个诱饵对于兀突骨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南中地区的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让他心动不已。
而且,与雍闿等人合作,似乎也能为乌戈国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发展机会。
对于是否介入中原政权的纷争,乌戈国的长老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蜀汉势大,南荒部落应“避而不战”;有人则担忧蜀汉平定雍闿、孟获后,会进一步吞并乌戈国。
兀突骨在议事会上沉默良久,最终拍案决定出兵——他并非贪图雍闿许诺的“土地”,而是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若南中被蜀汉完全掌控,乌戈国将成为蜀汉的下一个目标,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以武力让蜀汉认识到南荒部落的力量,为乌戈国争取长久的生存空间。
此次出征,兀突骨亲自率领全部藤甲军,共计三千人(一说万人,据《汉晋春秋》载“甲兵三万”,但结合南荒部落规模,三千精锐更为可信),与孟获的部队会合。
他与孟获约定:藤甲军负责正面攻坚,孟获部则负责侧翼牵制,战后南中东部归孟获,西部归乌戈国。
两军首次交锋,发生在盘江(今贵州盘江)沿岸。
蜀汉大将魏延率五千步兵迎战,见乌戈国士兵身着“怪甲”,起初不以为意,下令弓箭手齐射——然而,箭矢射到藤甲上纷纷弹落,竟无法造成伤亡。
魏延大惊,亲自率军冲锋,却被藤甲军士兵以长柄斧钺击溃,蜀汉军队死伤千余人,被迫后撤。
此战后,藤甲军“刀箭不入”的传闻传遍蜀汉军营,士兵皆有惧色。
随后,兀突骨率军追击,与诸葛亮亲率的主力部队在秃龙洞(今云南陆良附近)对峙。
诸葛亮深知藤甲军的优势在于“甲坚”,而劣势在于“藤甲易燃”——藤甲经油浸处理,虽坚硬却怕火。
但南荒丛林潮湿,明火难以大面积蔓延,诸葛亮一时也无破敌之策,只能坚守营寨,避其锋芒。
兀突骨见蜀汉军队坚守不出,便率军围攻营寨,藤甲军士兵凭借藤甲的防护,数次冲到蜀汉营寨墙下,险些攻破防线。
据《三国演义》(虽为小说,却生动还原了战场态势)描述,兀突骨在此战中“身先士卒,手持铁蒺藜骨朵,连杀蜀汉数员裨将”,其悍勇令蜀汉将士胆寒。
诸葛亮见状,不得不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