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起兵反叛,讨伐司马师(司马懿长子,时已接替司马懿掌权)。
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叛,钟会随行参谋。
两军对峙于乐嘉,钟会看出文钦之子文鸯勇猛却鲁莽,便献策“先派小股部队袭扰吴军,诱文鸯出战,再设伏兵擒之”。
司马师依计行事,文鸯果然中计,率少量骑兵追击魏军,陷入埋伏,虽奋力突围,却损失惨重,吴军士气大挫。
随后,钟会又建议司马师“散布谣言,称吴军后方已被魏军攻占”,吴军士兵听闻后军心大乱,毋丘俭、文钦被迫逃亡,叛乱很快被平定。
此战后,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接掌大权,对钟会愈发信任,将他封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钟会也凭借一系列功绩,成为曹魏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时人将他与名士王弼并称“王钟”,赞其“有辅佐之才”。
景元三年,司马昭欲伐蜀,以成就统一天下之功,却遭到朝中多数大臣反对,认为“蜀国地势险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善于守城,伐蜀难以成功”。
唯独钟会力主伐蜀,他向司马昭献上《平蜀策》,详细分析了蜀魏双方的兵力、地形及士气:“蜀国兵力不过九万,其中四万驻守成都及后方,五万布防于汉中及边境,我军若分三路进攻,汉中必破;汉中一破,成都无险可守,蜀主刘禅昏庸,届时必降。”
司马昭见钟会分析得条理清晰,又有详细的作战计划,便下定决心伐蜀,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十万大军为主力;又命邓艾率三万大军从狄道出发,牵制蜀军姜维部;诸葛绪率三万大军从祁山出发,断姜维退路。
出征前,钟会特意拜访了被司马昭软禁的名士嵇康,想邀他一同入蜀,却遭嵇康冷遇。
钟会心中不快,却也并未计较,只是专心整顿军队,训练士兵适应蜀地地形。
景元四年秋,伐蜀之战正式打响,钟会率军从斜谷、骆谷出兵,直逼汉中。
汉中蜀军守将蒋舒、王含见魏军势大,蒋舒假意投降,实则趁王含不备,打开城门迎魏军入城。
钟会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汉中,随后率军继续南下,围攻蜀军重镇剑阁。
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军大将姜维率主力在此驻守,魏军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粮草也日渐紧张,诸将皆有退意。
钟会却不愿半途而废,他一面命士兵轮流攻城,牵制姜维兵力;一面暗中派人探查剑阁周边地形,寻找迂回之路。
此时,邓艾传来消息,称他欲率军从阴平小道偷渡,直取成都。
钟会虽与邓艾素有嫌隙,却也明白此计可行,便命人多备粮草,佯装全力攻城,为邓艾吸引姜维的注意力。
邓艾果然不负所望,率领士兵历经艰险,偷渡阴平,攻克江油、绵竹,斩杀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城下。
蜀主刘禅惊慌失措,在大臣谯周的劝说下,向邓艾投降,蜀国灭亡。
消息传到剑阁,姜维见大势已去,便向钟会投降。
钟会率军进入成都后,见邓艾居功自傲,不仅擅自任命蜀国官员,还向司马昭上书,建议“暂缓班师,留在蜀地安抚百姓,准备伐吴”,心中十分不满。
他认为伐蜀之功,自己当属首功,邓艾不过是借了自己牵制姜维的便利,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