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长官推荐、乡绅评议,且要求被举荐者不仅要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还要有一定的才学与声望。
曹昂能顺利举孝廉,一方面得益于他在谯县士林中的良好口碑——据《魏略》记载,曹昂曾为赡养孤寡邻居,主动捐出自己的田产,此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曹操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是,曹昂的才德确实得到了时人的认可。
时任沛国相的袁忠(袁绍族弟)曾评价曹昂:“子修仁孝笃实,有古之君子风,曹氏后继有人矣。”
这份评价,足以证明曹昂并非依靠父亲的荫庇,而是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了士族阶层的接纳。
举孝廉后,曹昂并未前往京城任职,而是选择回到曹操身边,担任“奉义中郎将”。
这一职位虽为中级武官(秩比二千石),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奉义”二字,暗含“奉天子之大义、辅曹公之霸业”的寓意,且该职位需常伴主帅左右,参与军事决策与执行。
在当时的曹军阵营中,能担任此职者,要么是曹操的心腹亲信(如夏侯渊、夏侯惇),要么是能力出众的年轻将领。
曹昂担任奉义中郎将期间,主要负责协调军中将领、传达曹操指令、处理军中日常事务,相当于曹操的“军事秘书”。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征讨吕布时,曾因吕布麾下猛将张辽的突袭而陷入险境,是曹昂及时率领亲兵赶到,击退张辽的军队,保护曹操安全撤离。
此事虽未被正史详细记载,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昂不仅有统筹能力,更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与实战能力。
此时的曹昂,已然成为曹操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
从身份上看,他是长子,且由正妻丁夫人抚养,虽非嫡出却与嫡子无异;
从能力上看,他举孝廉、任中郎,文武兼备,既能处理政务又能领兵作战;
从声望上看,他仁孝笃实,在军中与士林中都有良好口碑。
若按正常轨迹发展,曹昂必将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终继承曹氏基业。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却彻底击碎了这一切——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战,成为了曹昂生命的终点。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式确立了自己“奉天子、讨不臣”的政治优势。
此时的曹操,已拥有兖州、豫州两地,麾下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武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典韦,实力远超一般诸侯。
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荆州——而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成为了他南下的第一道障碍。
张绣,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乃董卓旧部张济之侄。
张济死后,张绣接管其部众,屯兵宛城,名义上依附荆州牧刘表,实则保持相对独立。
宛城地处南阳盆地,北接许都,南连荆州,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对曹操而言,拿下宛城,既能消除许都南方的威胁,又能为日后征讨荆州奠定基础;对张绣而言,宛城虽地势险要,但自己兵力不足三万,与曹操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
因此,当曹操率领大军抵达宛城郊外时,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