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战术屡次挫败蜀军。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率军包围祁山。
当时,曹魏主帅司马懿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坚守不战,郭淮则提出“袭扰粮道,分化敌军”的建议:他亲率一支精锐骑兵,绕至蜀军后方,突袭诸葛亮的粮道,虽未完全切断蜀军粮草,却迫使诸葛亮分兵保护粮道,削弱了前线攻势。
同时,郭淮还预判诸葛亮会进攻天水郡的上邽城,遂提前率军进驻上邽,加固城防,当蜀军果然来攻时,郭淮凭借坚固的城防与蜀军展开激战,最终击退蜀军,保住了上邽——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郭淮“料敌于先,攻防兼备”的军事素养。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隔渭水对峙。
诸葛亮为逼迫司马懿出战,多次派人挑战,甚至送来了妇女的服饰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
此时,郭淮却敏锐地察觉到蜀军的真实意图:“诸葛亮驻军五丈原,看似与我军对峙,实则意在夺取渭水北岸的北原,若北原失守,蜀军可西进切断我军粮道,东进威胁长安!”
他立即向司马懿进言,请求率军驻守北原。
司马懿起初不以为然,郭淮再三坚持:“北原虽小,却是战略要冲,若失北原,我军将陷入被动!”
司马懿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郭淮率军连夜进驻北原,刚修好营垒,蜀军便果然来攻,郭淮率军奋力抵抗,击退蜀军——此役过后,诸葛亮始终未能找到破局之机,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北伐被迫中止。
郭淮因功被封为阳曲侯,食邑增至二千七百户,成为曹魏西线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由姜维继续主持北伐,郭淮依旧是曹魏西线的主要防御力量。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姜维率军进攻雍州,试图拉拢羌人部落共同反魏。
郭淮得知后,采取“先破羌胡,再击蜀军”的策略,他亲率大军突袭归附姜维的羌人首领饿何、烧戈,斩杀二将,平定羌人叛乱,随后率军回师,与姜维展开激战,最终击退姜维,收复了被蜀军占领的临洮等地。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军进攻蜀汉汉中,郭淮作为副将随军出征。
当时,曹爽不听郭淮劝阻,执意深入蜀汉腹地,结果被蜀汉大将王平击败,粮草断绝,陷入重围。
危急时刻,郭淮率军断后,凭借险要地形阻挡蜀军追击,掩护曹爽大军撤退,避免了曹魏大军的全军覆没——这场战役,虽因曹爽的轻敌而失利,但郭淮的“临危不乱,断后有功”,再次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掌控了曹魏政权。
当时,曹魏西线将领夏侯玄(曹爽的表弟)被召回洛阳,郭淮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正式成为曹魏西线最高军事长官。
此时的郭淮,虽已年过六旬,但依旧精力充沛,他上任后,继续深化对雍、凉二州的治理,一方面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姜维的北伐,另一方面安抚因“高平陵之变”而动荡的军心,确保了曹魏西线的稳定——在曹魏政权更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