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李五琰和那两位新来的曲先生也打得一片火热。
谢文出发去青石镇之前,曾交给李五琰一份他精心构思的课程表。
这份课程表仿照了现代小学的模式,规划了明确的上下学时间。
课程内容不仅包含传统的蒙学识字、算术,还创新性地加入了“农事观察”、“大宁地理”、“强身健体””、“手工制作”等符合桃源村孩童们的实际需求的课程。
三人围着这份新奇的课程表,啧啧称奇。
曲怀舟抚着胡须,眼中放光:“妙啊!五琰先生,此表张弛有度,德智体兼顾,更贴合生活实用,绝非死读诗书所能比!”
曲怀江也连连点头:“正是!尤其是这‘农事观察’,让孩子们知种地之艰难,晓食物之得来,寓教于乐,善莫大焉!”
李五琰心中也十分得意,这可是他的......“义弟”谢文这个小天才想出来的。
三人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在《桃源蒙学》的基础上配合着这份独特的《课程表》细化每堂课的内容,也对即将到来的开学典礼充满了期待。
在李月兰和谢广福因为忧心几个孩子,而总是“失踪”去了空间的这段时间。
桃源村红红火火运作的还有砖瓦厂和木炭石灰厂,这两个比邻而居的大厂,每日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根据理事会的最新决策,两个厂从七月起就同步实行了三班倒的厂规制度,每个班干足四个时辰,确保窑炉的不停歇。
青砖厂这边, 二十口大馒头窑按照编号每天按时封窑、出窑,窑火日夜不熄,映红了半边天。
管事姚二整天咧着嘴,笑得合不拢。
经过改良和技术提升之后的馒头窑,一口窑能装两万五千块砖坯,二十口窑轮转,二十天一个轮回,日日有新窑封,日日有青砖出,一个月稳稳产出 七十五万块质地坚硬的青砖。
而边上那五口瓦窑也不甘示弱,一口窑能装五万五千片瓦坯,每月能产出五十五万片青瓦。
每日,出窑现场,热浪滚滚,工人们喊着号子,忙碌却有序。
“姚二管事,这砖还烫手哩!”一个工人喊道。
姚二挥着手,嗓门洪亮:“烫手也得上!都带上防烫的手套,赶紧码垛,傍晚县里‘兴盛号’的老板就来拉货了,耽误了时辰,小心扣你工钱!”
旁边另一个老工人一边麻利地码着砖,一边打趣:
“姚二管事,咱们这砖瓦,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啊!外头的老板天天来蹲守,这青砖青瓦还没进仓库就被定完了,生意红火得让人眼晕!”
姚二得意地一扬下巴:“那是!咱们厂这青砖青瓦质量过硬,信誉好!自然不愁客源,不过你也别光瞅着咱们这一亩三分地,隔壁木炭石灰厂虽然刚开业,但那生意,比咱们只强不差!去年他们在奇珍坊卖那‘黑金木炭’,一炮而红!今年人家都不用再画那什么广告画,大把的中间商,还有各个府衙的采买,都主动上门,订单都排到过年去了!你以为就咱们这边忙得脚打后脑勺?”
工人们听了,纷纷笑着起哄:
“姚二管事,隔壁木炭石灰厂不也是您大哥姚大管事在管着嘛!你们兄弟俩可真是出息了,一人管着一个大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