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试验田。白雪覆盖的田野静谧安详,只有几株顽强的冬小麦探出头来,预示着来年的希望。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熟悉的触感让他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满怀理想的年轻知县。
\"老父母还记得这里?\"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林乔回头,见是当年的佃农王二,如今已是儿孙满堂的富足农户。
\"怎么不记得?\"林乔笑道,\"当年你可是第一个愿意试种新作物的。\"
王二憨厚地笑了:\"托老父母的福,现在我家有三十亩地,两个孙子在县学读书,大孙子还考中了秀才呢!\"
回村的路上,林乔顺道去了耕读堂。如今的学堂比当年大了十倍不止,有专门的算学馆、农学馆,甚至还有一个摆放着各种机械模型的小型格物馆。最让他欣慰的是,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正是当年翻译馆根据西方资料绘制的版本。
\"林爷爷!\"一群孩子见他进来,纷纷围上来,\"给我们讲讲大海那边的故事吧!\"
林乔坐在孩子们中间,讲述起航海的见闻,西方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开海贸易如何让大明更加富强。孩子们听得入迷,眼中闪烁着和他当年一样的好奇与向往。
除夕夜,林蔚带着妻儿从京城赶来团聚。两个孙子一个七岁,一个五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给安静的宅院带来了无限生机。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林乔恍惚看到了当年的小树。
\"爹,朝廷已经批准在福州、广州设立造船厂,准备建造能远航的大船了。\"饭桌上,林蔚兴奋地汇报,\"徐大人说,或许再过十年,我们就能派船队去欧罗巴了!\"
林乔含笑听着,不时询问细节。他注意到,儿子谈论这些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与自己年轻时如出一辙。改革的火种已经传承下去了,而且会烧得更旺。
开春后,林乔开始整理一生的笔记和奏折,准备编撰成书。他特意在书房窗外种了几株葡萄,看着它们一天天抽芽、长叶,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五月初五这天,阳光正好。林乔坐在葡萄架下,完成了回忆录的最后一章。他缓缓写下:
\"余一生所为,不过顺应时势,尽己所能。幸得明君信任,同僚相助,百姓支持,使漕运得通,海禁得开,新学得兴。今见青山依旧,而万象更新,儿孙成才,百姓安乐,此生无憾矣。\"
合上书稿,林乔望向远处。学堂的方向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抑扬顿挫,充满希望。微风吹过,葡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这动人的旋律。
他轻轻闭上眼睛,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这一生,从青山出发,又回到青山,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