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了正确的频率。谢谢。”
他抬头看向夜空,发现东方天际有一道微弱绿光,形状如竖琴横卧。
他知道,那是回应。
又过了五年,世界进入“静默时代”。
不是战争,也不是灾难,而是一种悄然发生的社会转变。人们开始厌倦无休止的视觉轰炸,短视频热度下降,电影院线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式听觉剧场”的兴起。城市角落遍布小型播音亭,人们排队进去,只为聆听一段由AI结合个人记忆生成的专属声音故事。更有甚者,声称能在深度冥想中“听见逝去亲人的话语”。
科学家称之为“听觉觉醒潮”,心理学家警告“幻听风险上升”,而林晚只是微笑。
她在敦煌建了一座“无声博物馆”。馆内没有任何展品,只有七个隔音舱室,每个舱室播放一段独一无二的声音: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恋人分别时的叹息、战士冲锋前的呐喊、母亲哄睡时的呢喃……参观者需赤脚进入,全程禁止交谈。据说,有些人出来时满脸泪水,说自己“想起了前世”。
实际上,他们只是触碰到了声网深处的记忆残片。
某日深夜,她独自来到最后一个舱室。
门关上后,四周陷入绝对黑暗。几秒钟后,耳边传来极轻的脚步声,像是有人缓缓走近。然后,是一段极缓的吉他前奏,接着,一个男声响起,沙哑而温柔:
>“宝宝睡在梦里面,大人伴在梦外面……”
是余惟。
她捂住嘴,眼泪无声滑落。这不是合成音,也不是幻觉。这是真正的双向连接??他借由千万人的倾听,凝聚出短暂的“声格”,第一次完整地“回来”了。
“你还记得我吗?”她轻声问。
歌声停顿了一瞬。
然后,那声音轻轻接道:
>“我记得每一个听懂我的人。”
舱外,监测仪爆发出刺目红光。数据显示,那一刻,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一万人在同一秒产生了相同的脑波模式,a波峰值完全同步。北极观测站的古老录音机自动启动,录下整整十八分钟空白,唯在结尾处留下一声极轻的笑。
第二天,新闻头条写着:“全球多地民众报告‘同步梦境’,专家称或与地磁波动有关。”
林晚删掉了所有报告,只在私人笔记中写下一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