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不愿与齐国结仇太深,闻而撤兵,但对陈氏援郑大为不满。
临撤军前,便派使臣前往齐营,数陈恒之罪。
晋使至营入帐,昂然道:我家元帅在出兵之前占卜,与郑国之战必胜,惜未卜能遇齐军。
晋国伐郑,其实只为问罪郑国灭陈之事,亦是为你陈氏主持公道。
未料你齐国陈氏反助仇伐亲,未知是何意哉?
晋使罢,告辞便走。
陈恒子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越明年,智伯再欲伐郑,约会其余三卿,请各出家甲随征。
赵鞅当时正在患疾,便使世子赵毋恤代往。
行军途中,智伯夜宴诸将,强命毋恤饮酒,赵毋恤以不能饮婉辞。
智伯酒醉大怒,便以酒斝投掷毋恤之面。
赵毋恤面伤出血,还于本营。
赵氏将士眼见少主被欺,俱都大怒,便欲起兵造反,攻打智伯家兵。
赵毋恤道:忍此耻,方能谋大事。
诸将见少主肯容,只得作罢。
次日拔营起程,四卿同伐郑国,最终获胜,凯旋而归。
智伯恐赵毋恤揭自己酒后无德,反而恶人先告状,在朝堂上便向赵简子诬告赵毋恤不尊长辈,对己无理。
赵鞅还府,鞭责毋恤,命向智伯谢罪。
赵毋恤并无辩解,心中怀怨,自此与智伯有隙。
晋定公三十六年,赵鞅病笃,昏迷五日。
醒后回光反照,命召毋恤至于榻前,嘱道:异日赵氏有难,惟晋阳城可恃以自安,汝可识之。
叮嘱已毕,瞑目而卒。
赵毋恤继立为赵氏宗主,是为赵襄子。
晋出公愤恨四卿专横,闻赵鞅已死,以为良机已至,遂密使人乞兵于齐、鲁二侯,请借两国之兵,相助自己讨伐四卿。
齐国田氏及鲁国三桓不约而同,非但不允出兵相助,反遣使密告于智伯。
智瑶大怒,会同韩康子虎,魏桓子驹,赵襄子毋恤,集合四家之众,反而讨伐出公。
晋出公此时欲哭无泪,不敌四家势众,遂弃国而走,出奔于齐。
出公既被赶走,智伯便与韩、赵、魏三家商议,复立昭公之曾孙姬骄为晋君,是为晋哀公。
自此晋国军政大权,尽都归于智伯瑶之手。
镜头闪回,补叙智伯来历。
智伯名瑶,因谥号为襄,故称智襄子,乃智武子智罃后裔,智文子智跞之孙,智宣子徐吾之子,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
智徐吾欲建嗣子,因喜子瑶聪明多智,谋于族人智果:吾欲立适子,卿谓子瑶何如?
智果立即答道:瑶不如宵!
徐吾奇道:子宵才智,皆逊于瑶多矣,卿如何劝我弃智立愚?
智果摇头:能保家族福祚绵延者,不在智愚。
子瑶自有五长,惟有一短。
五长者,乃美须长大过人,善于射御过人,多具技艺过人,强毅果敢过人,智巧便给过人。
然而贪残不仁,是其一短。
若以五长凌人,而济以不仁,则谁能容之?若果立子瑶,智宗必灭于其手!
徐吾不以为然,竟立智瑶。
智果叹道:我若不改适别族,惧随其波而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