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苏峻在历阳亦闻说将被征召之事,遂遣部下行军司马诣京,至庾亮府代为固辞。
庾亮亦不许,乃命有司下诏,征苏峻为大司农,使其弟苏逸代掌其部众。
苏峻大怒,遂不应命,果然就此举兵谋反。
温峤闻报苏竣抗征谋反,便欲率麾下之众东下,护卫建康;三吴之地郡守刺史闻之,亦皆响应温峤,欲起兵来讨苏峻。
庾亮闻说,急使人下书于温峤道:某忧西陲之患,犹过于历阳;望公谨守此处,无过雷池一步,便是拥护朝廷。
温峤奉命,只得按兵不动。
庾亮复致书与苏峻,责其反状,劝其应诏受职。
苏峻回书:某若进京,岂得活命乎?我宁可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我山头也。
庾亮观书大怒,于是预备迎敌。
苏峻见此,便与副将刘仁商议:事已至此,不得不反。
卿有何计教我?
刘仁:今闻豫州刺史祖约与庾亮不睦,怨望朝廷。
其部下兵精粮足,明公若遣人持书,推其为盟主,共讨庾亮,共除君侧之恶,则祖约必从,大事成矣。
苏峻:此计大善。
于是遣使持书来见祖约,请为联盟,共讨庾亮。
祖约大喜,回书即刻以兵应之,遣使回报苏峻。
内史桓宣苦谏:使君不可。
公欲为雄霸,若助朝廷讨伐苏峻,则威名自举,易成大功。
今乃与其俱反,是为天下共贼也,安得久乎?
祖约痛恨庾亮不重用自己,不听桓宣之劝。
桓宣遂与祖约绝交,留书而去,誓死再不相见。
祖约不以为意,即遣兄祖逖之子祖沛、祖涣,女婿许柳率兵二万,前来会合苏峻,合兵共得五万余人,来袭姑孰。
苏峻叛军既,朝廷已经得知。
庾亮集齐文武于朝堂,共议对敌之策。
尚书左丞孔坦、司空司马陶回进言:应趁苏峻大军未至,遣兵断绝阜陵,守江西当利诸渡口,则彼寡我众,一战决胜。
我不先往,待敌兵先至,则京师人心危骇,难与战矣。
王导:善哉,二公良言!
庾亮眼光扫视三公,知其所言不差,但疑其联手与自己抗衡,一时犹豫不决。
数日之后,前线哨马入报:苏峻遣部将韩晃攻陷姑孰,取其盐米钱粮,以供三军。
庾亮闻报,此时方悔,急使左将军司马流率军三万,据慈湖以拒叛军。
此时宣城内史桓彝闻苏峻反叛,勃然大怒,便欲起兵勤王。
长史裨惠谏道:今郡兵寡弱,久未阵战;且若倾兵而出,山民若来扰乱,当复如何?将军宜按兵不动,静待其变可也。
桓彝厉色斥道: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隼之逐鸟雀。
今社稷危殆,义无晏安,我何敢论其寡弱,坐视成败耶!
乃慷慨流涕上书朝廷,并将全城精锐尽出,屯于芜湖。
布置军马未定,韩晃大军掩至。
桓彝兵少,与战不利,退回宣城;韩晃复引得胜之兵来攻,桓彝又复退守广德。
徐州刺史郗鉴闻说苏峻反叛,亦上书朝廷,要求率领所镇部兵,往赴国难。
朝廷恐后赵趁机入寇,下诏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