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伶人十数人,时常进宫为上皇演练霓裳羽衣之曲,为父皇解忧。
不料太上皇不听此曲则已,每闻此曲便更触动情怀,泪下如雨,只得罢演。
李隆基晚年忧郁寡欢,终于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驾崩,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泰陵。
字幕: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仲秋八月。
史思明闻知肃宗李亨患病,以为天赐良机,乃整束十万大军,离了范阳,一路南下。
汴州节度使许叔冀不加抵抗,当即举州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军遂南下江淮。
复又分兵西进,侵逼东都,直犯洛阳。
边关告急奏章报到长安,肃宗大惊,遂命李光弼兼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行便宜之权,前往御敌,复使鱼朝恩为监军。
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放弃洛阳、退守蒲津关意见,只催促李光弼前往洛阳寻敌决战。
李光弼无可奈何,乃留部将李抱玉守住河阳,自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进攻洛阳。
唐燕两军遇于洛川,李光弼命仆固怀恩为先锋,与史思明先见头阵。
仆固怀恩自负才能,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设伏,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退守闻喜。
李光弼见洛阳已不能守,遂急引大军西撤,屯集据守河阳,重新布置守备。
史思明大获全胜,不胜之喜,再次兵入洛阳,威逼长安。
由此贼势大涨,关中震动,京师长安一夕数惊。
当年十月,史思明复率大军西出,前来进攻河阳。
画外音:河阳城位于洛阳东北,北依太行,南濒黄河。
初建于北魏,由南城、中潬城、北城夹河而立。
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两岸,中潬城筑于河中沙洲,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史谓河阳三城。
三城便如锁钥,扼住黄河咽喉,比起洛阳无险可守而言,战略价值可谓重大。
李光弼乃不世名将,选此坚守,自有深意,岂是鱼朝恩等不学无术之辈可知!
史思明大军北来,先在河阳南面修筑月城,与李光弼军相持。
筑城已罢,史思明领兵而出,沿河南列阵,先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
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
白孝德奉令,引军出城列阵,扎住阵角。
因见对面敌将猖獗至甚,不由大怒,因驱坐下枣红马,抡板门刀出战,只十合便击斩刘龙仙于马下。
燕军余众大骇,遂不敢进。
史思明却也不以为意,收兵回营,强作欢笑。
因营中有良马千余匹,遂命部将引五百军士,每天放至黄河南岸洗马,循环不休,以示马匹之多,企图借此吓唬唐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光弼在城头看了数日,便思一计,下令于军中挑选牝马五百匹,将其所产马驹留在城内。
待燕军再将马匹放至南岸水边之时,便令将牝马全部散放于黄河北岸。
那些牝马留恋城中马驹,不肯食草,皆都仰天嘶叫不已,声闻南岸。
燕军战马皆是牡马,听见牝马嘶叫,全部下水,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便为唐军所获。
史思明凭空送给李光弼战马千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