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州,同时传檄给李勉借道。
李勉在陈留准备军需,建桥清道以待,严加守备。
李纳派游兵引导李希烈阻断汴州饷路,李勉凿通蔡渠运道引运东南粮饷。
李希烈串联河北三镇,兵势炽烈。
朱滔等人称王,愿尊李希烈为帝,李希烈乃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
由是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李希烈五贼叛唐,凶焰燃烧半个天下,屡败王师,取得汝州。
又拘捕李元平,兵众西进。
东都大惊,朝野士人皆逃避至河阳、崤渑等地。
由是皇帝听信卢杞建议,诏令颜真卿颁诏晓谕顺逆;同时却又派左龙武大将军哥舒曜为帅,随后便去讨伐。
韩信当年伐齐害死郦食其,与今何其相似乃耳。
哥舒曜攻克汝州,李希烈派周曾、吕从贲、康琳抵抗。
唐军进抵襄城,与王玢、姚詹、韦清等合计反击李希烈,计谋未成,皆被杀,只有韦清逃奔刘洽。
李希烈回归蔡州,上疏归咎周曾等人。
皇帝不赦,诏令能斩杀李希烈者,四品以上者得其官职,五品以下者封户四百,庶民则免赋三年。
又派神策将刘德信率领节度、观察、团练子弟兵,合力屯守阳翟;更以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副招讨使,张伯仪任淮西应援招讨使,贾耽为应援招讨副使。
刘德信离开阳翟入汝州,叛军攻取阳翟,打败张伯仪,哥舒曜战而不利,屯驻襄城。
李希烈恃胜,举全军三万人围困哥舒曜。
皇帝西巡,王师士气不振,不能御贼,襄城陷落,哥舒曜逃奔东都。
李希烈更进攻汴州,李勉逃奔宋州。
李希烈据有汴州,遂野心大炽,既僭居帝位,国号为楚,年号武成。
任用张鸾子、李绶、李元平为宰相,郑贲为侍中,孙广为中书令。
另剖地设置四节度,以汴州为大梁府治,以安州为南关,将石染色做帝玺。
又在上蔡、襄城缴获折车银釭,奉之以为瑞信,用以迷惑属下。
接着窥视江淮,大攻襄邑,唐军守将高翼战死。
汴滑副都统刘洽率曲环、李克信军十多万人在白塔与李希烈叛军交战不能取胜,刘洽便欲引军退还。
有士兵柏少清拦住马辔劝谏道:明公并未兵败,小有不利则退,却是为何?
刘洽不听,连夜逃入宋州,就此闭门不出。
李希烈亦未料到如此轻易取胜,由此径直进逼宁陵,车船相衔而进,连绵七十余里。
刘洽部将高彦昭、刘昌共筑工事守城。
叛军借大风将战棚全部烧毁,凿城堞登城而攻。
高彦昭提剑登城防守,士兵感奋,风向复反,烧向叛军。
刘昌见寡不敌众,欲退往宋城。
高彦昭登城,向众人誓固守,士兵皆流涕跪誓死战,刘昌惭愧。
高彦昭杀牛犒军,杀贼三千,同时命向刘洽请求援兵。
刘洽选八百精兵,夜尽之前入城,贼人不知。
清晨贼人围城,城内士兵奋勇杀出,李希烈大败。
高彦夺其王旗,斩杀万计,收缴贼人财粮而回。
因功升为御史大夫,食邑一百五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