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不过当前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自古以来只有学塾,历朝历代就没有官府为工匠开始学塾的。
蒯祥天资聪颖,心怀志向,对辽东的工匠学塾心向往之,倒也是情理之中。
杨帆摆摆手,笑着说道:“童言无忌,何况蒯祥愿意去辽东,将技艺传承下去,更愿意为我大明效力,这是好事,蒯富,你可不能因为舍不得儿子,就耽误了他的志向啊,哈哈哈。”
蒯富见杨帆没有生气,这才松了口气。
随即杨帆对满怀期待的蒯祥说道:“蒯祥,你若愿意,等本官从应天述职归来,就与我一起返回辽东,到了辽东,你就跟着墨翟的徒弟沈崇,他是我辽东军器局的第一号人物,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辽东可比北平苦寒的多。”
蒯祥梦想成真,挺直了胸膛,说道:“我不怕!好男儿志在四方,区区寒意能如何?蒯祥谢长安侯!”
宴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宴席之后杨帆入住了北平的驿馆。
因多喝了两杯酒,杨帆就与李景隆在廊檐下饮茶、对弈,消解酒意,王图坐在一边,轻声地为杨帆颂念锦衣卫送来的情报。
“燕王殿下从安南送了最新战报到应天,我明军已攻克了安南三分之二的土地,燕王殿下一战擒住安南的权臣胡季氂,剩余的安南土地,可在半年之内攻克!”
杨帆微微一笑,赞道:“燕王殿下是统兵奇才,平安南对他来说不算难事,好啊,如今安南到了我大明手中,以后我大明在中南半岛,就有了投射兵力的力量,好!”
李景隆摩挲着棋子,举棋不定,道:“以燕王的性子,未来局势稳定肯定还会出兵,占城国等国家,陆续都会成为我大明的领土,开疆拓土,大丈夫当如是!”
朱棣传来的战报令人振奋,而如今大明朝局中也有了些变动。
“陛下新设谨身殿大学士,任命杨伯成为谨身殿大学士,为陛下咨政,还有就是,信国公已经到了应天,见了陛下一面,因这两年身体不好,所以到了京城调养。”
汤和当初选择明哲保身,告老还乡,在家乡富贵无边,很不愿意到应天去。
杨帆闻言稍一思量,就猜到了汤和的意图,问道:“信国公莫非是见我大明东征西讨,拓土开疆,想要为后辈谋个差事,也参与到大明的大业之中?”
汤和的长子汤鼎,官至前都督佥事,可惜跟随傅友德征讨云南的时候不幸去世,英年早逝。
汤鼎的长子汤昱,也就是汤和的长孙,如今在应天任职。
汤昱在应天顺顺当当地,未来也能升官,但想要立下大功,根本没有机会。
连心高气傲的蓝玉,都将长子、次子送去了辽东,想要在杨帆的麾下建功立业。
汤和见大明南北并进,又是收高丽,又是光复安南的,汤和心里能不着急?
王图忍着笑意,道:“大人神算,信国公见了陛下,请陛下准许他长孙汤昱,去安南协助燕王殿下,治理安南。”
李景隆闻言,有些不满地说道:“信国公太能算计,我军打高丽、打安南,这艰苦的时候,信国公不送长孙去军中效力,到了尾声信国公倒是出来为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