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说了。”
朱翊钧抬手打断他。
“我明白你的意思。民心已失,非一日之寒。”
两人回到镇上简陋的客栈,朱翊钧立刻让吕坤关紧门窗。
“吕卿,把这几日所见所闻都记下来。”
朱翊钧坐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我要亲眼看看,这倭寇之祸到底到了什么地步。”
吕坤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一边记录一边道。
“大人,据我观察,沿海百姓已对官府彻底失望。倭寇用屠城威慑,用银钱利诱,百姓们为了活命,不得不配合他们走私。”
“不仅如此。”
朱翊钧冷笑一声。
“我还听说有些百姓主动将子女送到倭寇船上,这是何等的荒谬!”
吕坤的笔尖顿了顿,墨汁在纸上晕开一小片。
“我听闻...倭寇会给这些人家银钱,比卖给人牙子还多。有些穷苦人家,实在是...”
“荒谬!”
朱翊钧猛地拍案而起,桌上的茶碗被震得叮当作响。
“大明子民,竟然要靠卖儿鬻女给倭寇才能活命?这是我的失职!”
吕坤连忙跪下。
“大人息怒!此乃前朝积弊,非大人之过。”
朱翊钧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靴子踩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窗外,夕阳的余晖透过窗纸,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前朝积弊?”
他突然停下脚步,声音中带着苦涩。
“那为何登基三年,这弊病不仅未除,反而愈演愈烈?”
吕坤不敢接话,只是伏得更低了些。
沉默良久,朱翊钧长叹一声。
“起来吧,我不是在责怪你。”
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让咸湿的海风吹散房间里的闷热。
“吕大人,你说...对百姓而言,到底是倭寇的暴力海商模式好,还是我的均衡模式好?”
吕坤刚站起身,闻言又差点跪下。
“大人!这...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但他们给钱。”
朱翊钧打断他,声音异常冷静。
“而且比官府给的更多。百姓们不在乎谁统治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吃饱饭。”
吕坤张口结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朱翊钧转过身,眼中带着决然的光芒。
“我决定了,要去历港看看。”
“什么?”
吕坤大惊失色。
“大人三思!历港是倭寇老巢,危险重重!”
“正因为危险,我才更要去。”
朱翊钧坚定地说。
“我要亲眼看看这个国中之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吕坤急得额头冒汗。
“大人,此事万万不可!若有不测...”
“我意已决。”
朱翊钧抬手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