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表情,眼中却满是怨毒。
众人皆知麓川人剽悍,一百年来常欺压其他土司。
此次思轰本打算借明军之力攻下阿瓦,杀掉猛勺,清洗异己,掌控阿瓦城,待明军班师后实际掌控此地。
其他土司不愿再受麓川人压榨,相比之下,更愿接受猛勺掌权。
杨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担心麓川人做大导致边患无解,又因麓川人是镇守北缅的重要力量,不便公开压制,便想用土司大会施压,同时加以安抚,恩威并施。
杨帆向众人阐述方略,称缅中局势关乎千年之变,处置需大气。
他提及元世祖立缅中行省、明太祖设缅中宣慰司的旧事,指出这些方式如今均不可行。
因莽应龙退据白古,若让其站稳脚跟,无论谁任阿瓦宣慰使都难以立足。
因此,他提议先立猛勺为宣慰使,加封为蒲甘王,让其为大明镇守缅中,需众土司全力辅佐。
“蒲甘王”的封号出乎所有人意料,全场骇然。
少数聪明人很快明白这是要让猛勺反对莽应龙,此策若成,将对全缅人心造成巨大冲击,莽应龙在白古城的统治会岌岌可危。
但此策能否推行,全看麓川人的态度,因麓川人在阿瓦城实力雄厚,足以遏制或胁迫猛勺。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思轰身上。
思轰起身表示接受大明的方略,称先辈获罪上国,自己十分感佩杨帆未加怪罪,愿率麓川人效忠大明,为上国效力,阿瓦之事也愿一力承当。
其他土司见他服软,纷纷叫好。
杨帆走到思轰面前,称宣慰使人选难定,若人选不当,待大军班师后边患可能再起。
他坦言曾认为思轰是合适人选,但因其先辈所为,思轰如今面临困境。
他劝思轰为大局尽力,待莽应龙被灭、缅中安定后,朝廷不会忘记其功劳,还告诫他要改变先辈的杀戮之行,关爱百姓,行道端正自会有福泽。
思轰猜测杨帆可能只是暂时利用猛勺,日后或许会让自己担任宣慰使,便焦急地看着杨帆。
杨帆表示世间大宝有德者居之,若思轰有德,自有天意安排,随后便不再多言。
杨帆宣布今夜将亲笔写信给猛勺,若猛勺同意,众土司须全力辅佐,待大军班师后确保缅中无战祸,还希望众土司能理解变法之旨,遵循太祖尧舜立国之道,以获朝廷重视。
杨帆请沐朝弼训示,沐朝弼对加封猛勺为蒲甘王一事虽觉可行,却担心朝廷怪罪,便决定撇开关系。
只谈及军务,称大军南征旨在对付莽氏,众土司只要忠心效力,便会万事无虞。众人欢呼后,盟会草草结束。
当夜,杨帆写了一封信,让思轰派亲信交给猛勺,同时命令思轰做好准备,若猛勺及其他缅人兵将有异动,即刻攻入行宫,等待大明官军进城。
杨帆的信很快写就,并被翻译成骠文,信中称地有其人、物有其主,如今的阿瓦城之于猛勺便是如此。
他提到掌握天下权柄者需有服众之名,蒲甘王这一称号便是如此,还指出阿瓦王朝气数已尽,先是麓川人断绝其统续,后有猛勺兄长莽应龙继承其威权,物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