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用抛石机投掷恶臭污物。一时间,魏营四周夜夜鼓声震天,火光时现,仿佛随时会有大军劫营。魏军被搅得不得安宁,士卒睡眠严重不足,精神高度紧绷,士气持续下滑。
偶尔,韩信会让夜玄或魏延或率领一支精锐,突然对某个看似松懈的营门发起一次短促而凶狠的突击。一旦魏军迅速集结反击,他们便立刻后撤,绝不纠缠。这种“狼来了”的战术,让魏军将领疲于奔命,神经衰弱。
司马懿明知这是疲兵之计,却不得不防。他若置之不理,万一某次蜀军假戏真做,真被其突破营寨,后果不堪设想。魏军的兵力优势,在这种无休止的骚扰下,反而成了负担——需要防守的面太广,处处皆需设防,处处皆可能被袭。
骚扰数日后,韩信敏锐地捕捉到魏军的一丝疲态和松懈。他决定下一剂猛药。
韩信深知,对付司马懿,必须利用其“多疑”与“持重”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质。他不再试图“欺骗”,而是开始“引导”司马懿自己去“发现”一个他必然会采取的“正确”决策。
第一层:阳谋压境,逼其分兵
韩信不再进行小规模骚扰,而是将二十万大军分为三股,在长达数十里的战线上,同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蜀军将士日夜不停地挖掘壕沟,修筑营垒,建造望楼,一副要建立永久性阵地、与魏军长期对峙的架势。尤其是面向魏军营寨的方向,大量的攻城器械(云梯、冲车、井阑的部件)被运至前沿,进行公开组装。这个举动传达的信息无比清晰:我韩信不打算速战速决了,我要和你司马懿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堡垒对峙战,步步为营,挤压你的空间。
司马懿在巢车上看到这一幕,眉头紧锁。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局面。蜀军拥有15%的全属性加成,体力、耐力、工程效率远超魏军(经过首次战斗对比得知大概增幅)。如果真让韩信把这道坚固的防线修起来,魏军的兵力优势将大打折扣,主动权将彻底易手。
“韩信……好狠的阳谋。”
司马懿暗叹。他必须做出反应。如果坐视不管,蜀军防线一成,后患无穷。他必须阻止。于是,司马懿被迫下令,派出数支精锐部队,不断出击,袭扰蜀军的工程部队。双方围绕这些新筑的营垒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魏军的兵力开始被分散、消耗在漫长的战线上。
(司马懿的第一层反应:被动作出应对,分兵阻击)
第二层:示敌以隙,诱敌研判
在全面土工作业的掩护下,韩信开始了真正的布局。他秘密抽调主力,但在战线偏东侧的一段,故意示弱。这里的蜀军“工程进度”最慢,“抵抗”也最不坚决,几次小规模接触战后都“溃退”了,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工地和少量损坏的器械。同时,韩信让夜玄和魏延在这一区域“偶尔”现身,但一旦魏军较大部队出现,他们就“匆忙”后撤,显得不愿恋战。
这一反常现象自然引起了司马懿的注意。他召集谋士将领分析:
“韩信全线施压,为何独独此段显露疲态?是其兵力不足,延伸过广?还是另有诡计?”
有的将领认为这是蜀军弱点,建议集中兵力从此突破。但司马懿沉吟良久,缓缓道:
“此乃韩信故意卖出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