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时、毛承禄等均是东江旧部,死人堆里爬起来的老将,指挥能力绝对不弱。
在叛乱的前期,揍得山东守备军找不着北。
被打到几近全军覆没,只因对手是陈子履,新火器太强,鬼点子太多罢了。
如今只剩最后一条退路,他们自然慎之又慎,在撤退之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
首先,炸毁大炮及部分辎重,以免被明军缴获,用来炮击朝天浦。
其次,陈一敬祭出了后金军的严苛军法,严令各部交替掩护,有序撤退。
全军两千多精锐战兵,近两千高丽壮丁,接近四千兵马,分成甲、乙、丙三部。
具体战法是:
甲队先走约十里,在道路两侧寻找有利地形,摆好阵势接应后面的友军。
乙队越过甲队之后,往前再走约一段,重复同样的事。
丙队则最后出发,连续走二三十里然后扎营,接应甲、乙两队前来宿营。
最后,剩下的马军在侧翼游走,掩护珍贵的炮手、铸炮匠等,确保行军安全。
这样交替行军有点慢,想一天走到朝天浦是不可能了,胜在安全稳妥。
无论何时遭遇强攻,都有友军在附近接应,可以就地转入防御,甚至随时反攻。
兵法有云:击蛇首尾动,击蛇尾首动,击蛇身则首尾皆至,绞之!
就是这个道理。
反正总路程只有七十余里,最快第二天黄昏,最迟第三天中午就能到,没必要那么急。
这个战术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控制整条道路。
明军还想前往朝天浦,就得跟在屁股后面追。或者绕行济州岛一圈——那太远了,是不可能的。
陈一敬提醒所有将领,他会把这一战的情况,如实禀报黄台吉大汗。
以前的破事就算了,这次若还不按计划行事,等于触犯后金军法。
哪怕活着到了辽阳,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总而言之,十万大军就剩这一点精锐了,够倒霉的了。
最后一战,大家一定要精诚团结,守望相助。绝不能争相往前跑,重蹈陈光福的覆辙。
陈有时等高级将领深以为然,中层军官亦心有戚戚然。
到了地步,谁都没法心存侥幸,奢望投降了。
因为大家伙手上的血债太多,一旦被献俘燕京,肯定是凌迟之刑,还不如战死呢。
于是,这次的撤退竟真的俨然有序,队形特别严整。
毛承禄所领的甲队最先出发,走了九里,果然在一个小坡停了下来。
然后一丝不苟地摆上拒马,架好火铳开始防御。
其余叛军听到消息,顿时士气大振,都说毛大帅果然够义气,没有丢下大家先跑。
于是,尽管明军越追越近,大家也没有争相往前跑,而是尽量维持着队形。
几个荷兰俘虏随行转进,看到叛军如此军容,均暗暗心惊。
别看陈一敬名声不显,原来是个很有实力的将军啊,比起欧罗巴的二流陆军,也不差多少了。
如果满洲八旗也这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