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智能调节能量输出。”
“在正常负荷下,它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8小时以上,而在高负荷下,我们也能通过快速充电技术,让它在15分钟內恢復50%的电量。”
这个回答引起了一阵骚动,8小时的续航在目前的外骨骼领域已经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接著,一个来自瑞国的工程师站了起来,他问道:“比尔先生,如此尖端的技术,我相信它的造价一定不菲,我想知道,它的商业化前景如何您打算如何將它推向市场”
比尔的笑容中透著一丝精明:“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目前来说,它倒是可以兼顾太空与地球场景使用。”
比尔的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人群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太空!”
“nasa真的要把外骨骼送上太空吗”
比尔没有理会眾人的惊嘆,继续侃侃而谈:“我们在设计x1之初,就考虑到了太空的极端环境,它不仅能在地球上轻鬆应对高负荷作业,也能在月球上,帮助太空人进行科学考察,增强太空人舱外活动能力。”
“你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军用產品,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太空工具。”
所有人都停止了窃窃私语,目光紧紧地盯著他,仿佛想要从他的话语中,寻找出更多的信息。
“比尔先生,请问你们的外骨骼怎么做到如此灵活的”
“各位,我们nasa的外骨骼项目,与其他项目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別,这个区別,並非在於承重能力,也不在於续航时间,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是人机合一。”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低沉:“你们听说过生物神经接口吗”
人群中,立刻传来了窃窃私语声,这个词汇,对於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並不陌生,但將其应用於外骨骼,並达到如此流畅的程度,却是闻所未闻。
“它就像是一个甲壳,我们称之为神经连接甲壳。”
比尔解释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而是一个与人类身体深度融合的系统,在x1的內部,
我们植入了一层由特殊材料製成的神经感应层,当使用者穿上它时,这个系统能够实时读取和解析他们大脑发出的生物电信號和运动意图。”
他停下来,让观眾们消化这些信息。
然后,他指著正在演示的x1外骨骼,语气激昂地说道:“这意味著,使用者无需通过摇杆、按键或其他传感器来控制它,他们只要想,x1就能动。”
“这台设备,不再是一件工具,而是使用者身体的延伸!”
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呼,许多人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在为如何提高电机响应速度、如何优化传感器融合而苦恼时,x1外骨骼已经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群外面,霍俊和蒿教授的脸色都不好看了起来。
“丑国人怎么突然厉害起来了”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蒿教授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同样凝重,
神经接口技术,一直是各国研究的前沿领域,但將其如此成熟地应用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