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惯例,遇大晴天分批次晾晒大典,每逢初一,十五,全部检查大典是否受潮丶发霉丶污损。」
张永又挑出一人,问:「你来回答,可有人来借阅大典?」
「没有,奴婢十三岁入宫,一进宫就被安排到这儿来了,十多年过去,无一人来借阅。」
张永又指出一位年龄最长的太监,「你呢?」
「奴婢也未曾遇到过来借阅大典的人。」年长太监道,「奴婢刚接手那会儿,听前辈说过,这个差事清闲的很,常年不来人……」
朱厚熜从一侧书架走过来,扬了扬手中的大典,问:「难道你们都没注意过,这大典的字体?」
「字体?」
众太监面面相觑,茫然摇头。
张永低低提醒,「皇上,这事不宜……」
见皇帝瞪眼,他赶忙住了嘴。
朱厚熜索性挑明:「这大典根本不是正本。」
「啊?」
众太监骇然变色,旋即,呼啦啦跪倒在地,「皇上,奴婢冤枉啊,大典根本没有人动过,奴婢接手时什麽样,现在还是什麽样……
冤枉,冤枉啊……!」
一众人哭天抢地,个个肝胆欲裂。
朱厚熜逐个审视着每个人的神态,半晌,终于确定了大典早就丢了的事实。
「朕再问你们,」朱厚熜伸手拿过黄锦抱着的《大明轶闻录》,「为何这东西会出现在这儿,与大典存放在一起?」
「回皇上话,这是先帝放进来的。」
众太监一个个争抢回答。
张永听到这话,一颗心真正放回了肚子,他知道,自己不会有事了。
朱厚熜瞥了眼张永,怀疑的目光渐渐消弭,接着又问:
「先帝把这书放进来时说了什麽?」
「回皇上,先帝说要好生保管,它非常重要,万不能有失……」
众太监七嘴八舌,表达有出入,有说《大明轶闻录》与《永乐大典》媲美的,也有说比大典还重要的,不过,核心意思都一样。
——《大明轶闻录》很不一般!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