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清晰:
“您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那是对哩!
可那种是下种!
眼下这惊蛰刚过,老话说得好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蒸馍走了气?”
周平安重复了一句,这生动又带着生活气息的比喻让他感到新奇。
“对喽!”
老人用力点头,弯腰抓起一把被耙得细碎松软的泥土,在掌心摊开。
那泥土带着湿气,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肥沃的深褐色。
“您瞧这地,冻了一冬天,邦邦硬,里面的水汽都闷着呢!
惊蛰雷一响,阳气升腾,地气儿就开始动了。
这时候,就得赶紧把这冻土耙开、耙松!”
他用粗糙的手指捻着松软的土粒,“把土坷垃打碎,让这地皮儿透透气儿!
这样啊,地底下的水汽才不容易顺着裂缝跑掉,都攒在松土里,养着地气儿!
这叫‘保墒’!”
“等过些日子,日头再暖些,雨水再透些,下种的时候,这地才暄腾,种子扎下去才舒坦,苗儿才长得旺!”
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如同抚摸着自己最珍贵的宝物,摩挲着掌心的泥土,继续絮叨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智慧:
“过了惊蛰,耙完地,就该拾掇拾掇农具,沤沤肥。
等到春分前后,地温上来了,就能点种耐寒的豌豆、蚕豆了。”
“再往后,清明谷雨,才是种麦子、高粱、谷子这些大庄稼,还有瓜啊豆啊菜籽儿的时候。”
“夏至前后种玉米、红薯……秋分寒露收庄稼,霜降前后得把冬小麦种下去,一年四季,老天爷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咱庄稼人,就是跟着节气走,伺候好这地,它就不亏待咱这张嘴!”
老人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如同惊蛰后的第一声春雷,在周平安心中轰然炸响!
周平安看着老人掌中那捧在阳光下仿佛蕴含着无穷生机的泥土,看着老人脸上那被岁月深刻、却因讲述农事而焕出光彩的皱纹。
再回头望向远处那片正在轰鸣中崛起的、由水泥钢铁构成的崭新“筋骨”
,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感动如同潮水般席卷了他!
墨家改良的夯土技术,精妙绝伦,是智慧!
眼前这老人遵循节气、深谙土地脾性的耕作,同样是智慧!
是历经数千年、无数代人在与土地生死相依中磨砺出的、刻入血脉的本能!
他的“记忆力高”
,能记住无数现代知识,能默写复杂的图纸,却记不住这最根本的、关于土地和生存的时序!
因为这得实践,书本里是没有的。
他的宏伟蓝图,指向的是未来坚固的城池和便捷的生活,而这老人手中松软的泥土,承载的却是人类最原始、也最永恒的生存根基!
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悟在他心中升起。
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它飞得多高多远,而在于它是否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是否传承着这生生不息的智慧!
周平安看着老人,又看看身边沉默却仿佛洞悉一切的墨离,再看看远处工地上那些挥汗如雨、充满希望的百姓,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
若此等智慧不断层,若此等勤劳不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