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
等会儿——”
李皎承的声音撞破傍晚的风,从停车场入口拐过来时,外套拉链没拉,兜帽歪在一边,额前碎被汗浸得贴在皮肤上。
他手里捏着个皱巴巴的烧烤味薯片袋,指节还沾着点盐粒,跑到李皎棠跟前时,运动鞋鞋底在地面蹭出半道浅痕。
“刚那大叔,说咱贴的停车场指引标特清楚,还笑我画的那只箭头旁的小狗‘傻得可爱’,硬塞了我包这个。”
他说着把薯片袋往李皎棠手里塞,指尖戳了戳袋口,“喏,刚拆的,就吃了两片,你尝尝——哎别嫌我手脏啊,刚摸完薯片袋没碰别的!”
风卷着远处小吃摊飘来的玉米甜香,混着薯片的咸脆味,他说话时还喘着气,耳尖有点红,却非要盯着李皎棠捏出一片,才挠了挠头往后退了半步。
中午吃饭时,大家挤在茶室旁边的小亭子里,桌上摆着王婶做的凉拌黄瓜、张大爷家的腌萝卜,还有李妈炖的鸡汤,热气腾腾的。
舅舅喝了口酒,拍着李爸的肩膀说:“当初你说皎棠要回村搞农庄,我还担心她吃不了苦,现在看来,咱们都小看这孩子了。”
姨妈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你看这农庄弄得多好,客人来了都舍不得走。”
李皎棠端着碗鸡汤,看着身边说说笑笑的亲人,忽然觉得鼻子有点酸。
她想起刚回村时,每天天不亮就去后山考察,晚上对着图纸改到半夜,有时候累得想放弃,是爸妈陪着她一起熬,是亲戚们帮着她一起干——舅舅帮她搭篱笆,姨妈帮她采菊花,村里的乡亲们帮她平整土地。
现在看着这热闹的场面,看着客人们满意的笑脸,她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没白费。
下午的时候,客人更多了。
有带着老人来的,坐在露台上喝菊花茶,晒着太阳聊天;有年轻情侣,在小番茄田里拍照,手里举着刚摘的番茄,笑得特别甜;还有几个学生,是李皎承的同学,跟着家长来的,围在小吃摊前,吵着要吃糯米糕。
李皎棠忙着给客人介绍农庄的项目,转身时看见李叔正领着一个客人检查监控设备,耐心地讲解每个摄像头的位置;李爸和张大爷在板栗园里,帮客人摘板栗,教他们怎么分辨熟没熟;李妈则和舅妈一起,给客人打包野菊,嘴里还叮嘱着“回去用温水泡,别用开水,香味能保留得更久”
。
夕阳西下时,客人们渐渐散去了。
大家坐在露台上,看着院子里的灯串慢慢亮起来,和早上的热闹相比,此刻多了几分宁静。
李皎承靠在李皎棠身上,打着哈欠说:“姐,今天好累啊,但是好开心。”
李皎棠摸了摸他的头,抬头看向父母和亲戚们,他们脸上都带着疲惫,却笑得特别满足。
夜风又吹来了,带着后山的草木香,还有刚煮好的姜茶的暖香。
李皎棠端起一杯姜茶,递给身边的舅妈:“舅妈,今天辛苦你了。”
舅妈接过杯子,笑着说:“傻孩子,一家人不说这话。
以后农庄有需要,咱们还来帮忙。”
李皎棠看着眼前的一切——亮着的灯串,挂着的红灯笼,身边的亲人,还有空气中淡淡的香气。
她知道,开业第一天的热闹只是开始,往后的日子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