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和张廷玉站在清廷的立场上,也愿意大力褒扬东林党。
这麽好的一群东林党,为国为民,却被明朝皇帝连同阉人打压迫害,看来大清取代前明,真是天命所归。
至于在明亡时,少部分东林党人如史可法等奋力抗争;部分东林党哀叹悲愤,却束手无措,只能归隐避世;大部分水太凉的东林党人踊跃地降清,在满清维持政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情况就一笔带过,春秋笔法。
黄宗羲丶顾炎武,还有一个王夫之,这三位是历史上明末清初,局势动荡,苦苦反思明亡原因后崛起的思想家,深深影响着后世中国文人。
说实话,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只顾着网络键政,地图开疆,对这三位思想家了解得不多。
只记得黄宗羲说了「皇帝才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喊出了「天下兴亡丶匹夫有责」。
(朱由校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是后人提炼的,原句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至于王夫之,不好意思,他一直认为跟王船山是两个人,只是傻傻的分不清哪个是明朝的,哪个是清朝的...
现在朱由校却惊喜地发现,他们居然都好年轻啊,最大的黄宗羲都才十五六岁。
年轻好啊,思想还没成形,都是可塑之才!
这三位能在历史上成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思想家,说明天赋异禀,底子好。
只要好生培养,未尝不能成为弘扬自己显学的思想家。
想到这里,朱由校看向黄宗羲的目光更加和蔼可亲。
...救国济世的道理越辨越明。
朕虽然写出《科学方法论》丶《万物易证法》等笔记,但是朕也知道其中缺陷多多,有个人的偏见和短识。
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跟天下大才们一起讨论争辩。不仅理论争辩分明,朕还希望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去验证...」
黄宗羲心中的跃跃欲试终于被朱由校的一番话揭开了盖子,他扭着屁股,嘴里巴拉巴拉开口。
「皇上,学生觉得这实践检验真理是天才之说。以前大家争辩时引经论据,谁背的书多,引论的经典多,谁争得赢。
可是这样争赢了有什麽意义?
学生觉得此前儒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