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些典故旧案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韩刚成为内阁首辅,还没走马上任,就急哄哄地提出京察建议,什麽意思?
李起元丶黄克丶李养正三人对视一眼,有些意外。
象云公没跟我们通气啊,怎麽贸然提出京察一事?
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现在吏部尚书是顾秉谦,都察院左都御史刚「公推」出王之案,都不是我们的人,是皇上那边的人,怎麽京察?
可是看韩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像是胡乱提出的建议。
怎麽回事?
里面有什麽玄机?
不仅李起元三人和其他大臣在心里揣测着,朱由校也在心里琢磨着韩的用意。
韩看到朱由校脸上的迟疑,又补充道。
「皇上,两次大案,朝堂诛除了不少奸邪之辈,都察院丶六部为之一空,侍郎丶郎中丶员外郎丶给事中和监察御史空缺者比比皆是。
臣建议行一次京察,该斥的斥,该擢迁的擢迁。
从诸寺丶詹事府丶翰林院选优,也可从南京和地方选迁,尽快补上六部丶都察院诸缺,以免影响了国事。」
原来是这样。
进行一次人事大调整。
朱由校心头一动,猜到了韩心里想法,点点头。
「这是大事,象云公提醒得对。
刚才象云公也说到了,京官不足,可能需要从地方调迁部分官员补缺,既然如此,那就京察和大计一并进行。」
京察是考核京官,一般是六年一次;大计是考核外官制度,一般三年一次。
「朕同意进行天启六年的京察大计。
此事重大,为了事权专一,职责清晰,朕决定设一临时有司,天启六年京察大计专办处,请韩先生主理,吏部尚书顾先生丶都察院左都御史王之案为襄理,再调五人为佐员,
分理秘书丶庶务丶照磨丶经历丶检校科,再拨若干书吏为公事承办员。
在吏部辟两间值房,挂个牌子,合署办公。」
韩有些惊讶朱由校的当机立断。
说同意后马上把机构和人员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