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既薨,朝堂之上主战派顿失柱石,朝堂之上主和派气焰更炽。
李纲独木难支,每于朝会力争黄河防务,皆被耿南仲等以“边事已和,不宜生衅”
为由驳回。
黄河防务终成画饼,李纲屡次上书请战皆如石沉大海,反遭耿南仲等劾奏“恃功干政”
。
赵桓忽于崇政殿展阅军报,见河北诸州屡报金军游骑出没,竟听信吴敏“以重臣镇抚边鄙,示金人以怀柔”
之议,下旨擢李纲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命其即刻出京调度军务。
赵桓召来李纲眉头微蹙道:“李卿,河北边情吃紧,卿素知兵,可愿往为宣抚使,整饬边备?”
李纲尚未答言,耿南仲已出班奏道:“官家圣明!
李大人忠勇,正宜膺此重任。”
他嘴角噙着一丝诡笑,续道:“然宣抚使权重,需总领河北、河东军马钱粮。
目下户部库银本就拮据,若再为宣抚司调拨,恐难敷东京用度……”
吴敏亦附和道:“耿大人所言极是。
依臣之见,宣抚使可先往视师,钱粮之事,待诸路转运司‘徐徐筹画’可也。”
这“徐徐筹画”
四字,直如釜底抽薪。
李纲何等精明,岂不知这是主和派借刀杀人之计——若他拒不受命,便是“畏葸避事”
;若欣然前往,无钱无粮,纵有孙武之谋,亦难治军。
他深吸一口气,长揖道:“官家,臣愿往!
但求官家降旨,令诸路漕司不得迟滞军饷,且许臣便宜调遣沿边州郡兵马。”
李纲素知君心难测,更知这“宣抚使”
一职名为权重,实则将他调离中枢,当下免冠叩,袍袖拂过青砖时,只觉指尖冰凉,他抬眼望时,却见耿南仲站在御座旁,象牙笏板遮着半张脸,指缝间似有笑意漏出。
而原河东河北宣抚使王棣守卫太原劳苦功高,虽于太原守卫一役建有大功,屡却金兵,守城百姓至今感其恩德,此刻却另有一道调令紧随其后——赵桓朱笔亲批,着王棣“即刻交割印信,星夜前往襄阳府听候差遣”
。
旨意读罢,殿中老臣多有愕然,唯有唐恪轻抚胡须,低声对身旁吴敏道:“太原那摊子,终究是换了人好打点。”
李纲立于朝班之中,望着殿外阴霾满天,袍袖下双手微微攥紧,面上虽无愠色,眼底却似有寒星闪烁。
那王棣尚在太原军中整饬防务,尚未闻得旨意,正于城楼之上指点军士修补箭垛,手中令旗划过半空,身后是烽烟初定的城池,城头“王”
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竟不知这一纸诏书,已将他半生戎马之功,暂且搁向了千里之外的襄阳古道。
满朝官员窃窃私语间,只觉这七月流火的时节,殿内竟似有寒意暗生,那一道道明黄旨意自御前出,尚未化作快马扬尘的行迹,却已在这汴梁城的宫阙之间,悄然牵动了南北数千里的风云。
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予金人,以图苟和的旨意还未传达至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那封用黄绢朱笔写成的和议诏书,尚在蜡封之中,快马斥候尚未将消息送出汴梁城门,另一道明黄旨意已自御前出——着大臣路允迪为宣谕使,星夜兼程前往太原,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