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各军来投(2 / 4)

演兵势,帐外亲卫高声禀报:“启禀殿下,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总管杨惟忠,率部数千来会!”

赵构起身掀帘,只见营道之上,两队人马正列队而入。

前列士卒衣甲齐整,虽无战时的肃杀,却也步履沉稳;后列则多是精壮骑兵,马蹄踏在冻土上,溅起的尘土里混着些许枯草碎屑。

队伍正中,两人并辔而来,一人身着青色锦袍,腰束玉带,面容白皙,颔下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正是黄潜善——他端坐马上,目光扫过营中林立的刀枪剑戟,嘴角虽挂着笑意,眼神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游移。

另一人则是杨惟忠,他身披一副玄铁铠甲,甲叶上还沾着沿途的风霜,左臂甲胄处有一道深可见里的划痕,显是经受过战阵。

他身形魁梧,面容黝黑,下颌留着短须,双手按在马鞍前的剑柄上,目光如鹰隼般掠过营中景象,落在赵构身上时,才微微颔,透出几分武将的沉稳。

待两人到帐前下马,黄潜善抢步上前,躬身便拜,声音温润如玉,却带着刻意拿捏的恭谨:“臣黄潜善,幸得殿下在此举义,高阳关军民日夜期盼,今日终能率部来投,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说罢,他抬头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赵构腰间那枚先帝遗留的白玉带钩,眼神微闪,随即又低下头去,笑容愈谦和。

杨惟忠则随后上前,双手抱拳,动作干脆利落,声音洪亮如钟:“末将杨惟忠,奉高阳关路军令,率部护粮助战。

殿下帐下若需驱驰,末将与麾下儿郎,刀山火海亦不辞!”

他说话时,腰间佩剑的剑穗随风微动,剑鞘上的铜饰虽已磨损,却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沉凝。

赵构抬手虚扶,目光在两人脸上一掠,心中已自有数。

他知黄潜善久在地方任职,精于吏治,却素来主张对金“暂避锋芒”

;而杨惟忠出身行伍,曾在西北与西夏作战,是员能战的宿将,只是素来少言,多以军令行事。

“二位远道而来,辛苦至极。”

赵构声音平和,“如今汴京未复,二帝蒙尘,正需诸位同心协力。

帐内已备下热茶,且随我入帐议事。”

入帐后,黄潜善果然率先开口,话锋却绕开了北上复土的急务,反而提及“当前军弱民疲,金军势盛,不如先据东平、徐州之险,休养生息,再图后举”

,言语间句句不离“稳妥”

二字,隐然透着妥协之意。

杨惟忠则多是静听,偶尔开口,也只言“粮草已运至营后,可支三月;麾下骑兵可随时调遣,愿为先锋探查金军动向”

,句句皆务实战。

赵构听着两人言语,心中已然明了。

黄潜善虽主和,却熟稔朝堂与地方的联结,能为大军筹措粮草、稳定后方;杨惟忠虽少言,却能带兵打仗,是军中难得的悍将。

当下乱世,既要有人稳住后方、统筹庶务,也要有人领兵前驱、浴血奋战。

议事过半,帐外传来营中士卒操练的呼号声,黄潜善顺势起身,拱手道:“殿下雄才,聚天下义士于麾下,实乃大宋之幸。

臣不才,愿为殿下打理后方庶务,让殿下无粮草之忧;杨总管勇冠三军,可掌军中先锋,如此内外相济,大事可成。”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库】 www.biquku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 反贼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被废三年后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