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东京乃大宋故都,民心所向,四方响应”
“若再迟疑,民心离散,义军心寒,再想恢复,难如登天”
,一行行文字如重锤般砸在赵构的心上。
他想起了汴京的繁华,想起了父皇与兄长的容颜,想起了登基时“中兴大宋”
的誓言。
再看王棣满身的征尘与伤痕,想起那百万义军的名册,想起宗泽那佝偻却坚定的身影,心中的犹豫渐渐被愧疚与热血取代。
江南的安逸固然诱人,可偏安一隅的骂名,他岂能背负?
赵构放下血疏,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的文武大臣,语气带着几分决绝:“黄、汪二卿所言,虽有安稳之虑,却失了大宋的气节与民心。
中原乃大宋根基,二圣乃朕的至亲,北伐迎圣,收复故土,乃是朕的本分,亦是大宋的使命!”
他走到王棣面前,亲手将他扶起,沉声道:“王将军一路辛苦,宗留守的忠义与百万将士的期盼,朕已知晓。
你且回去歇息,朕即刻下诏,择日返回东京,亲率王师,北伐讨贼!”
王棣闻言,大喜过望,再次跪地叩,声音哽咽:“官家圣明!
臣代宗老相公,代数十万将士,代中原百万百姓,谢官家隆恩!”
殿内的主战大臣们纷纷上前道贺,欢呼声此起彼伏。
黄潜善与汪伯彦面色惨白,却不敢再多言,只能悻悻退到一旁。
赵构望着王棣,眼中满是期许:“王将军,你且在扬州休整几日,待朕安排妥当,便与你一同北上,汇合宗留守与韩世忠将军,共图北伐大业!”
王棣重重叩:“臣遵旨!
臣定当枕戈待旦,随时等候官家号令!”
殿外,夜色已深,扬州城的灯火依旧璀璨,却不再是之前那般安逸浮华,而是透着一股即将燃起的战火气息。
王棣走出偏殿,望着南方的夜空,心中默念:“老相公,诸位兄弟,中原百姓,官家已应允还京北伐,你们的期盼,终于要实现了!”
黄河的涛声仿佛在耳边回响,洛阳城头的“宋”
字大旗仿佛在风中猎猎作响,那面旗帜所承载的忠义与坚守,终于换来了中兴的一线曙光。
而王棣知道,这只是征程的开始,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北伐的道路注定艰难,但只要君臣同心,将士用命,百姓归心,便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没有收复不了的故土。
江南的暮春,本该是草长莺飞、柳绿桃红的时节,可扬州行宫之内,却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滞闷。
赵构身着赭黄常服,斜倚在铺着软垫的楠木椅上,手中摩挲着一枚和田暖玉,目光却飘向窗外那株半枯的垂柳,眼神游离,不见半分帝王应有的决绝。
案头摆着一卷摊开的《论语》,墨迹淋漓的“克己复礼”
四字旁,却被他无意识地划了几道凌乱的墨痕,恰似他此刻纷乱无措的心绪。
一个月前,他在王棣的再三恳请下,终是下了那道“择日还都东京”
的诏书。
诏书上言“朕与万民同念故都,当整旅北还,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字字铿锵,传至河北、东京一带时,百姓无不焚香跪拜,义军将士更是士气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