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我建议大家,判罚时要结合运动员的技术习惯,而不是只看数据。”
讲到“动态场景中的规则应用”时,她请学员上台用模型模拟发球,有个来自河南的年轻裁判,反复把抛球高度控制在15左右,自己却没察觉。叶安诺走过去,按住他的手腕:“你试试把手臂再抬高一点,感受一下16的高度——以球台边缘为参照,大概到你虎口的位置。”学员照着做,模型的绿灯亮了,他恍然大悟:“原来不用看尺子,也能凭感觉判断!”
2. 实战考核与反馈
“压力判罚测试”那天,叶安诺特意请了省队的年轻队员来当“演员”。当模拟“观众嘘声+选手摔拍”场景时,来自新疆的裁判小张慌了神,迟迟不敢判罚。叶安诺立刻喊停,走到他身边:“你先深呼吸,想想规则——他摔拍是行为不端,根据Rule 3.5.3,应该先出示黄牌警告,再处理之前的擦边球争议。”她边说边递给小张一张“判罚流程卡”,上面写着“先控场→再判罚→后沟通”的步骤,“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按这个流程来,就不会乱了。”
考核结束后,学员们围着叶安诺提问,有人问:“叶老师,我们基层比赛没有鹰眼,遇到擦边球争议怎么办?”她拿出自己的裁判笔记,里面夹着一张手绘的“擦边球观察点示意图”:“没有鹰眼就靠‘三点一线’——你的眼睛、球的落点、球台边缘,尽量站在球台中线延长线的位置,这样视角最准。”她边说边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球台,演示怎么调整站位,“我刚当裁判时,在省队练了三个月的站位,每天对着空球台练观察,慢慢就有感觉了。”
修订《青少年乒乓球裁判实操手册》时,叶安诺和国家乒协青少年训练部的王主任反复沟通。“把‘发球违例纠正’纳入多球训练这个建议很好,”王主任翻着手册,“但基层教练可能没时间做,能不能加个简易版的训练表?”叶安诺立刻拿出笔,在旁边加了个“10分钟规则训练法”:“每练10分钟多球,穿插1分钟发球规则检查,让队员互相判罚,既练技术又懂规则。”王主任笑着点头:“你这是把运动员的训练思维,用到了裁判教学里,太实用了。”
八月:专业技术升级与国内赛事统筹
一、IttF高级裁判研讨会(北京)(8.1-8.5)
北京的八月暑气正盛,叶安诺走进研讨会会场时,立刻被大屏幕上的“AI辅助判罚系统”演示吸引——画面里,AI实时追踪球的轨迹,毫秒级判断是否擦边,误差率显示0.3。
1. 核心议题参与
“AI虽然准,但不能完全替代裁判。”在“智能裁判技术应用”分组讨论中,叶安诺举起手,“我去年执裁曼谷站时,遇到过一个选手,发球时手腕有习惯性微顿,AI每次都判持球违例,但其实那是他的技术习惯,不是故意的。”她调出手机里存的该选手训练视频,“如果能建立‘运动员技术习惯数据库’,把日常训练的动作数据录入系统,AI就能区分‘故意违例’和‘习惯动作’,判罚会更人性化。”
坐在旁边的IttF裁判部主席琼斯先生眼睛一亮,立刻让助手记下这个建议:“叶,你这个想法解决了AI裁判的核心痛点——技术是冰冷的,但比赛是有温度的。”会后,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