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见得太少了。
4台车子重新启动,缓缓的向目的地行去,在那里,有一架直升机正在等待,听见汇报说里面有两名约翰牛的人,而且还扛着像是照相机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指挥中心的指挥员就已经意识到情况不简单。
要不是沿途不具备直升机起降条件,估计他们直接就叫直升机把人接走了。
——
事情的处理和发酵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其他工作却不会因为这件暂时还很小的事情而停歇。
“高总工,论文写完了,您看看。”
高振东此时有点当年老陈给他改第一篇论文的感觉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入海继续浪。
他现在就属于是入海继续浪的那种。
“留这儿吧,后面的我处理。”和激光不同,这个他是准备直接交给科技院的同志,由他们决定往哪里发的,毕竟除了《激光》之外,我们暂时没有什么在国际上显得强势的期刊。
仔细的检查了一遍之后,高振东把这个论文打了个包,发向了科技院数理化学部那边,然后打了个电话。
科技院,数理化学部主任放下电话,然后连忙打开了他的邮箱,里面果然有一封来自高振东的论文。
他带着一点好奇和急切,等待着下载论文,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高振东同志很少向数理化学部这边发他的成果,甚至他的成果连公开发表的都很少,但是一旦发表,往往都是重大突破,就好像不久前在《激光》上的那篇。
这个网络太慢了!学部主任浑然忘记了刚用上调制解调器和电子邮件时的惊喜。
爱都是会消失的。
终于下载完了,主任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论文。
刚刚看完标题,他就禁不住“虎躯一震”,二维材料
不过此时他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仅仅是以为高振东搞出了一种非常薄的材料,作为数理化学部内部驰名的材料学专家,这好像并不是一件非常出人意料的事情。
振东同志这篇论文的题目说,这种材料有点薄。
主任寻思,这材料能有多薄
等到他把论文的摘要看完,“虎躯一震”升级为“虎躯巨震”。
他狠狠的揉了几下眼睛,嘴里嚷嚷着。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作为数理化学部的主任,饶是他理论精深,经验丰富,但是摘要里的文字还是让他有一种“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的感觉。
从理论上,这东西就不可能存在!
一层厚度为单个原子直径的材料。
难怪高振东同志要将它称之为二维材料,但凡这东西有两个原子,它都得被称为三维材料。
而这种单个原子厚度的东西,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要么是理论出了问题,要么是高振东同志出了问题!
说实话,如果这篇论文的作者但凡换个其他人,主任可能都将这篇论文随手就往垃圾桶里一塞。
但是这可是科学委员,每一名科学委员拿出来的成果或者结论哪怕是再离谱,都得仔细阅读,认真分析之后才能下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