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万一,万一这篇论文没问题呢
到现在为止,我们别说建立一种理论,就连证伪一种理论这种事情都很少发生,哪怕这个理论是某个学科分支的分支。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篇论文的份量比他当年搞出来的激光器还要重。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想法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激光器并没有获得诺奖,但是石墨烯是获得了的。
意识到如果成真,这篇论文意味着什么的主任,连忙稳住心神,继续往下看。
这一看,让他彻底跳了起来。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用胶带粘上,撕开,粘上,撕开,如是反复,然后这种二维材料就做好了。
说实话,主任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么颠覆传统理论的成果,是用这么“朴实无华”的办法做出来的。
如果高振东知道他的想法,大概会用非常磁性的声音告诉他,“高端的食材,往往会用最朴素的……”。
此时主任的心有些往下沉,主要是这个制备方法太过朴实无华,已经到了朴实得阴极阳生,反而惊世骇俗的地步。
高委员这是在做什么他不缺名誉啊,也不缺成果啊,就算是想放卫星,真正的卫星他也不是没放过啊……
作为数理化学部主任,他知道高振东的很多事情。
无论如何,看都看了,论文还是要看完的。
带着几分复杂的心情,他按捺住性子继续向下看。
“咦难道……”
如果说振东同志的论文只是阐述了一种无法实证的制备方法,那大概他心里的怀疑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
但是论文的后半部分,振东同志提出了一套理论自洽、切实可行的验证方法,并且实实在在的验证了这种材料的厚度,就是0.4n!一个碳原子的厚度!
相比那个朴实无华的制备方法,这套验证方案反倒是显得无比的科学和先进,用到了不少先进检测设备,而且数据详实,看起来说服力很强。
主任左看右看,想了又想,没有在这套验证方案里找出毛病来,难道……那个万一真的发生了
他坐不住了,马上站了起来。
百闻不如一见,高委员就在京城,有什么疑问,直接去看看不就行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他马上打了几个电话,叫上了几位相关专业的委员。
不用他多说,几位同志一听他的介绍,一看高振东的论文,比主任还要坐不住!
毕竟主任本专业不是搞这个的,但是其他几位同志是。
走!一定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