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汉武帝的功业。
我们看负面评价,精选几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宋神宗赵顼:“汉武帝至不仁,以一马之欲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
宋高宗赵构:“武帝以雄心,内慕神仙,外攘夷狄,穷边黩武,天下骚然矣,非用损以持盈也。”
明太祖朱元璋:“(汉武帝)乃不能谦抑自损,抚辑民庶,以安区宇,好功生事,卒使国内空虚,民力困竭。后虽追悔,已无及矣!”
明太宗朱棣:“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狄,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当时虽得善马,岂足偿中国万一之费?”
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民生凋敝......反正,从李世民开始,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肯定他的军事贡献,又否定他的劳民伤财,已然成为一种皇帝口口相传的政治基调。
陈循、于谦等大臣之所以强烈反对汉武帝入庙,就是担心朱祁钰会成为那样子。
细细一想,坏了,景泰帝和汉武帝,在某些行为举措上,还真的挺相似的。
他们是真心为了朱祁钰好,不想看到,景泰帝好不容易通过十年奋斗,让大明蒸蒸日上。
到最后,却因为穷兵黩武,亲手将盛世毁掉。
......
如果说,汉武帝还有被夸的成就,那秦始皇放在古代,就是纯纯的反面教材。
事实上,在2000年以前的影视作品,秦始皇一直都是负面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暴虐、多疑、冷酷的封建专制君主。
1986年电视剧《秦始皇》,结局展现其众叛亲离、孤独病死,符合“暴君不得善终”的公式化演绎。
1996年电影《秦颂》,秦始皇被塑造成冷酷无情的征服者,为统一不惜逼死挚友(高渐离)、压迫百姓。
1999年电视剧《荆轲刺秦王》,演员通过癫狂的表现,将秦始皇刻画为癫狂多疑的野心家,刻意美化“刺秦”的正义性。
你再看看,以前的历史教科书又是怎么写秦始皇的?
直到2001年后,秦始皇的风评,突然就扭转过来了。
根本原因就是,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如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然后大家震惊的发现,原来传言两千多年的秦朝暴政,也没有那么不堪呀?
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秦始皇的功绩,再加上以前过得太惨,现在终于支棱起来,民众渴望大国复兴,“依法治国”的理念,才有了如今的“千古一帝”,祖龙终得翻身。
在古代,始皇帝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与夏桀、商纣齐名。
再有“二世而亡”太过晦气,若是有哪个皇帝祭祀秦始皇,就会被
“怎么?陛下也想二世而亡?”
后世朝代的皇帝,都要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帝王观,该虚心学习哪些明君?又该对哪些暴君引以为戒。
也许有人会说了,秦始皇的名声那么臭,就是那帮儒生故意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