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驿马向吴县飞驰而去的同时,徐羡之就立即召见了领军将军谢晦,和他商定身后之计他自出录命,匆匆决定谢晦接任荆州刺史——原荆州刺史就是即将入京登基的新帝。
这时,傅亮刚出寻阳三天,还在迎驾的途中。这样实际上就有了两个荆州刺史:江陵一荆州刺史,京城建康一荆州刺史。急有此授,是因徐羡之担心新帝即位后会把荆州刺史授予他人。
荆州,要地!
录尚书是何官,竟可任命荆州刺史?
晋、宋之际,朝廷禁省被称为台,皇宫所在地禁城被称为台城。因此,朝廷派出的使者就叫台使,朝廷派出的军队就叫台军。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即尚书省,又叫尚书台,中台,下设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都官六曹。每曹一尚书,合为六曹尚书。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故地位重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一令、二仆射、五尚书(若设右仆射则不置祠部尚书),称之为“八座”。既有尚书令,还要录尚书干什么呢?东汉时,每当立的是少帝,朝廷就设置太傅录尚书事——这个“录”字就是“统领”“总管”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代替皇帝处理一切事务。自汉魏以来,这录尚书就由公卿中权重如曹操、诸葛亮者担任,现在徐羡之就担任着这个职位。
因有此显赫地位,人们就敬称录尚书为“录公”——像蔡廓那样对徐羡之不仅不敬之反而直呼其小名的,少见。录公做出的任命就叫“录命”。
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行台到达江陵:前往奉迎大驾的朝廷文武百官终于登上了位于长江北岸的荆州府所在地江陵。在江陵城外,百官依照皇都的模式,在城南建立行门,题门名叫“大司马门”。行台,是在特殊情况下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大司马门,是建康台城的南门。
傅亮率领百官准备好了一切迎新帝的礼仪。
在即将上表劝进、献玉玺的同时,那个即将被奉迎的荆州刺史、武帝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正和他的僚佐们聚坐在议事厅里。
他们不是在静候着那个热闹非常的时刻。
他们正在商议着对策。
但此时还无人言。一切都静默着。
事态的展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顺利。因为,就在傅亮们登岸立行台的同时,两条令人惊恐的消息也先后登上了江陵城:
营阳王被杀!
庐陵王也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