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潘美人的宣融殿有一座天池的人日渐增多,继曹才人之后有幸踏入天池的人也日渐增多。.
后宫再一次忙碌起来。虽然这一次不再像数年前皇上乘坐羊车行幸后宫那样影响大,但是那些有些姿色有些才艺不甘就此深居幽宫的妃嫔们,还是不会轻易放过这次机会的。毕竟,每一次机会,都会成就一些人。当然,要想踏入天池,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做到,但是,也并非无路可走。
那条路,就是潘美人和她身边的人。
对后宫的大多数人来说,潘美人就像皇上一样,离她们有着很远的距离,让她们感到遥不可及。差别只在于,许多人没有见过皇上,而在后宫的许多场合,她们都能看到潘美人的身影,只是没有机会接近她而已。对那些不甘就此深居幽宫的妃嫔们来说,既然没有接近潘美人的机会,她们就采取迂回战术,那就是想方设法去接近宣融殿的女官们和负责采办的宦官;那些连女官们也无法接近的,就走可以称得上是泥泞一些的路子,譬如去接近潘美人身边的甚至是做粗活的丫头或女佣——当然走这样的路子,往往只是瞎折腾一场,大多并不见有什么下文。
她们这样做所带来的副产品是,在宣融殿做活的下人,见到了来自各地的宫妃们,往往也是不理不睬,趾高气扬。对那些有幸攀附上女官们和宦官的宫妃来说,只是空口说白话自然也是不行的。于是有些人就在家中人入宫问讯的难得时机里,通过她们进出后宫,把家中的祖传宝物带入宫中;家中没有的,家人就想方设法去弄到它;实在弄不到的,那就只能叹气而已。
这样,潘美人的宣融殿里,就常常出现些令皇上也会感到新奇的稀罕物儿,譬如前汉赵飞燕的玉簪,后晋张皇后的金镯,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其子王献之的《道德经》真迹。
皇上对那些玉簪金镯自然不感兴趣,但是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真迹,皇上不论在哪里见到它们,都会想办法把它们收集到太极殿里来;他不但喜欢观赏它们,而且还喜欢临摹它们,把它们当作练习的帖儿。也因此,皇上的书法也颇受朝野文士的追捧。
对潘美人而言,她是不喜欢什么顾氏画王氏书的,但她知道皇上喜欢,于是她就对这类稀罕物儿也格外留意。
当最初有人把费尽周折才弄到手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献给她的时候,她还曾老大不高兴地回绝了,那位宫妃回去之后一气之下差点儿撕毁了它;后来听身边人说皇上最爱这些玩意儿的时候,她又特意去回访了那位宫妃并弄回了它——宫妃已经把它扔在了灶台边上,准备烧了它。
她是因为皇上喜欢才这么做的。她是聪明的,每每弄到这些稀罕物儿,她都并不急于送给皇上,而是把它挂在厅堂或卧房里;待到皇上忍耐不住向她开口了,她也从不为难皇上,她这才撒娇似的把它摘下来献给皇上。每当这时候,她可以向皇上提出任何条件,自然,乘机进献给皇上一个不怎么样的宫妃,皇上也是会欣然笑纳的。
宫女们虽然失去了她们家中所拥有的一两件宝物,但是她们如果能够成功,那么她们所收获的则是无法用宝物或金钱所能替换得来的。能够有一次两次和皇上呆在一起,那青春的快乐自不必说,就是那精神的慰藉也足以支撑